我校2012年“博导讲堂”活动圆满完成
——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讲堂”第1-14讲综述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广波)为提高我校师生学术水平、活跃校园文化,宣传专家、学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突显“博导”的学术贡献,学校决定自2012年开办“博导讲堂”,举办学术前沿讲座。该项工作具体由研究生院导师工作办公室统筹安排,每学期公布一次讲座内容,“博导讲堂”以开放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每位博导每两年内至少在“博导讲堂”上做一次学术讲座。导师工作办公室以年为单位对博导在“博导讲堂”上的讲座情况进行统计并考核。同时,学校将拨付专项经费,用以支付“博导讲堂”课酬和公开出版“博导讲堂”文集等费用。
“博导讲堂”于2012年9月份正式开讲。首讲于9月27日晚在南湖校区文泉楼学术报告厅开讲,由校长吴汉东教授主讲,主题是“科学研究中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吴汉东教授围绕“科学研究中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这一主题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精彩演讲。吴校长首先探讨了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问题,在报告中列举了学风不正的各种现象,如自我克隆、自我标榜的包装学术问题;多而滥造、大而粗制的泡沫学术问题;也批评了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学术不规范的问题,从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等方面深刻剖析了学风不正原因。接着,吴校长重点分析了怎样注重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方法问题,他从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表现规范三个方面进行了旁征博引的讲述。最后,针对学术失范的问题与原因,吴校长精辟地探讨了学术研究所需要的自律和他律问题。整个演讲,吴校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篇幅诠释了学术研究中的道德与规范问题,引起了广大师生们的强烈共鸣与深刻思索,与会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博导讲堂”第二讲于10月11日晚在文泰楼模拟法庭(二)举行,主题是:“现代农业支持政策与制度评析”,主讲人是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池波教授。陈教授围绕“解读政策、解析制度和解放思想”三个维度,着重从“中央一号文件与农业支持”、“农业发展新阶段与农业支持”、“现代农业支持制度创新与农业支持”等三个部分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博导讲堂”第三讲于10月19日下午在文泓楼报告厅举行,主题是:《著作权法修订的问题》,主讲人是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开忠教授。胡开忠教授从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历程入手,围绕“修法的必要性”、“修法的原则”以及“修法的主要思路和内容”三个角度对著作权法的修订做了全面而详细地阐述。他独特的见解、诙谐的语言和大量案例的巧妙运用使得讲坛中笑声掌声不断,更让在场所有的同学获益匪浅。
“博导讲堂”第四讲于10月25日晚在文澜楼106室举行,主题是“当代中国权力结构及改革契机”,主讲人是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丽江教授。 赵丽江教授讲到风险社会是全球性的问题。在谈到工业社会的终结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被智能技术取代之后,她引用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中的话“我们要形成共担风险的全球道德和政治试验”,告诉大家我们面临着“地球政治”要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凝聚力。接下来,赵丽江教授谈到中国以何种组织结构迎接风险社会挑战的问题。赵教授从横向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与纵向的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进行分析。在谈到中国国家机构的特点时,赵教授介绍西方以国家行使控制权的大小为基础,把政府分为三类:民主政体、极权主义政体与威权主义政体,并且以最近在网络上走红的《江南style》为例,谈到韩国就是典型的威权主义政体国家,并谈及我国宪法确定的国家机构和实际运行的政治权力机构。讲座的第三部分是中国政府的权力来源。赵丽江教授表示中国是共和国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紧接着她向大家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法律上有最高地位,而如今改革的契机之一体现在了选举法第五次修改。
“博导讲堂”第五讲于11月7日晚在文泉楼南313会议室举行,主题是“中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调控的有效性”,主讲人是金融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唐文进教授。 唐文进教授结合现阶段国际国内时政热点以及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调控现状,首先抛出了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问题一: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战略的选择:相机抉择还是单一规则?问题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贸易强国还是金融强国?问题三,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选择:生产者主权还是消费者主权?接着,唐文进教授凭借其雄厚的学术背景,以严谨缜密的逻辑研判,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及我国基本国情分别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答:一是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控论: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的定位,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区、部门和行业,应该实行差异化管理,制定和实施结构化的货币政策;二是金融强国论:金融强则国强,唯有大力发展金融,才能富国强民。发展金融既是我国强国之路中最切实可行的选择,也是基于我国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必然出路;三是房地产市场消费者主权论:面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改变地产开发商自行设计产品、自行规定价格的“生产者主权”,让房地产成为由消费者需求所决定的商品,使房地产市场成为由消费者主导的市场。
“博导讲堂”第六讲于11月8日晚在文泓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是“刑法文明的脚步”,主讲人是我校党委副书记、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齐文远教授。齐文远教授首先介绍了刑法的文明以及刑法的用途,继而以刑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三个主题深入浅出地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讲座一开始,齐教授从刑法的缘起、古代刑法的特征以及早期的刑法观念三方面介绍了刑法的发展历程。从“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到“剥皮实草”残酷案例,从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到中世纪欧洲的刑法演变,齐教授将历史故事与刑法概念相结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刑法发展的历史足迹。接着从当今社会广为人知的“药家鑫案”、“许霆案”等案件入手,以如今刑法的谦抑性、罪刑法定性和刑罚人道性等特点,向大家讲述了刑法的演变过程及其现状。最后齐教授展望刑法的明天,认为在将来刑法的立法过程会更加民主,罪刑设置会更加科学,刑罚会更加人道,社会会更加和谐。
“博导讲堂”第七讲于11月8日晚在文泉楼北403会议室举行,主题是“粮食安全与财政补贴政策”,主讲人是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侯石安教授。侯石安教授从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形势、财政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制度安排及其效应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财政补贴政策的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讲解。针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侯石安教授指出,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粮食危机,既有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紧张导致的粮价上涨因素,又有这些国家长期忽视财政对农业支持因素。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政治问题。在我国财政对粮食补贴政策上,侯石安教授认为目前存在下述四个问题:首先是补贴范围广泛,补贴效率不高;其次是补贴力度有限,对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较弱;再次是粮食保护价收购补贴与储备补贴对调节粮食市场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的功效正在减弱;最后是粮食安全不确定因素增多。针对上述问题,侯石安教授提出,通过财政补贴,对生产者以利益诱导,从而引导粮农的经济行为,能够对粮食生产与流通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财政对粮食的补贴目标、补贴力度、补贴方式的选择与政策取向对补贴所取得的效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如下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是完善补贴目标,即由单一的增产目标转变为粮食自给、保障粮农收入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等多重目标;二是健全补贴机制,逐渐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三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补贴,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四是建立抗灾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五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维护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六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博导讲堂”第八讲于11月12日下午在文添楼102室举行,主题是“也谈统计建模中的因果关系”,主讲人是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映梅教授。徐映梅教授首先就当前关于计量经济学中的很多文章对统计因果关系的错误应用,谈及如何去探讨实际问题中的因果关系,进而强调了解释、说明因果关系,梳理统计知识在相关问题中的重要性。她介绍了统计模型中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同学们讲述了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和重要作用。随后,对于“因果”与“相关”的联系与区别,她巧妙地采用了“吸烟与患肺癌之间关系”的例子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引出了虚拟相关与虚假独立性的理论含义。之后,徐教授针对研究因果关系的方式: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分析了两种研究的不同点,讲述了实际统计建模的具体操作,结合观测数据类型,基于相关的回归,从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混合横截面数据及面板数据的不同应用范围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利用随机化实验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步骤是数据采集。她就早期统计学中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具体介绍了列联表分析的重要性,讲解了列联表在一致性检验、独立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中的实际应用,指出了这种分析方法只能反映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并不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最后,徐教授对实际模型中的因果关系检验进行了归纳,详细地介绍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告诫同学们在运用某种理论知识时,要明确其应用的范围及假设前提。
“博导讲堂”第九讲于11月12日晚在文添楼105室举行,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中美经济关系”,主讲人是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朱延福教授。朱延福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后危机时代中美关系的经济背景,指出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的特征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契机。其次朱教授主要讲述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指出中美关系的要害在于经济的互补性和政治对抗性的矛盾。而后朱教授重点讲授了后危机时代中美经济的合作和竞争,他指出中美两方在危机、全球治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但中美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主要表现在贸易战、货币战、资源战、人才战等方面,并阐述了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的措施。
“博导讲堂”第十讲于11月23日晚在文添105室举行,主题是“从诺奖获得者看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主讲人是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银娥教授。首先,陈银娥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近40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要介绍了各获奖者的获奖原因及学术贡献。其次,陈教授从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两个方面,详细讲述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并就当前经济理论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大家进行了探讨。再次,陈教授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发展动态,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理论观点创新和分析工具应用提出了具体建议。最后,陈教授以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现状为总结,结束了本次精彩的讲授。
“博导讲堂”第十一讲于12月6日晚在文泉楼北506会议室举行,主题是“重中之重看‘三农’”,主讲人是工商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郑家喜教授。郑家喜教授以胡锦涛同志就“三农”问题讲过的最有代表的三句话为开篇,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对目前我国农村改革的阶段定位进行了分析,然后郑教授主要从“新时期‘三农’问题核心:钱、粮、人”和“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两大方面展开,内容充实,讲解生动,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博导讲堂”第十二讲于12月12日上午在文沛楼405会议室举行,主题是“日常生活批判和中国民生问题”,主讲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宁教授。吴宁教授围绕“研究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主导思想,通过四项研究报告指出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对英国部分民生政策给予介绍和评价,并进一步对中国亟需解决的几大民生问题分别提出了系统而中肯的建议,本次讲座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博导讲堂”第十三讲于12月18日晚在文泉楼南313会议室举行,主题是:“中国金融创新热点与经济增长”,主讲人是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红教授。陈红教授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人类社会发展,认为金融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创新的历史演进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螺旋式发展;随后,陈红教授剖析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的特征,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论述;接着,陈红教授给在场的同学们讲解了中国语境中的金融创新,并架构了中国语境的金融创新的思考;最后,陈红教授用丰富有据的资料介绍了中国各种类型的新金融机构和新型融资模式,并介绍了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渐次推开的情况及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热点问题。
“博导讲堂”第十四讲于2012年12月20日晚在文泉楼北506会议室举行,主题是“生态资源互动与‘新三农’思想”,主讲人是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严立冬教授。严立冬教授通过四个例子为引言,对“什么是生态资源”,“生态资源互动理念”与“生态资源互动理念中的‘新三农’思想”三个问题展开讲述。最后还引入近期一直在进行的绿色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该讲座内容丰富,前瞻性前,紧密结合十八大中有关生态文明的问题。
至此,我校2012年“博导讲堂”活动全部圆满完成。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繁荣学术研究,塑造人文精神,“博导讲堂”将以其“系列化、常规化和规范化”的模式,在2013年继续开办,旨在专家学者和广大学子之间架起一座常规的学术沟通的桥梁,学校也将以“博导讲堂”为契机,将我校学术文化氛围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