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博导讲堂”第十八讲圆满完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4-19浏览次数:1641

关于我国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争议与实证分析
         ——“文澜博导讲堂”第十八讲取得圆满成功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在这饱含生机、充满希望的温暖四月,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工商管理学院承办的“文澜博导讲堂”第十八讲顺利开展。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德光教授在417(周三)晚七点于文泉楼506楼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报告会,讲座的主题是“关于我国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争议与实证分析”,各学院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报告会上,教授通过三个方面阐释了此次讲座的主题:产权理论关于MBO的争议,公司治理理论关于MBO的争议以及中国社会关于MBO的争议。刘教授讲解耐心细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与座师生如沐甘霖,同学们认真聆听、埋头速记,师生之间不时的交流与互动,让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大家的热情十分高涨。
教授首先引领大家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再思考,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和弊端,他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是资本聚集和管理专业化,弊端为代理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经理人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盛行;股东的利益严重地被损害等,并用实证资料展示了诸如中石油、中石化、新华人寿、一汽等国企高管巨贪的现象,引导同学们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其进行理性思考。
    在报告进行过程中,刘教授结合自身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以及与企业界互动的经历,生动讲解了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产生与发展。刘教授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已成燎原之势,大量的热钱涌向MBO,并以广东美的集团的MBO为案例,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的策划、实施和整合三个阶段的操作实务。
    在产权理论关于MBO的争议方面,刘教授强调国有企业的MBO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产权私有化的过程,也是产权归属的变更过程,但这不能确保效率一定能提高,因为管理层所掌握的资源量和其能力的大小也决定着公司的效率。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刘教授解读到由传统的单边治理转化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化的共同治理;传统单一的内部或外部约束机制转向综合运用内、外监控的约束机制将成为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公司MBO的实证分析中,刘教授总结道我国MBO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会给公司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大量的实证也表明MBO与提高公司效率并没有必然的关联,相当数量的MBO公司效益依然不高。与国外的MBO相比,我国的MBO有着显著的差异,也许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我国MBO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刘教授对中国的企业未来发展展现出十足的信心,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这场学术盛宴中,大家对公司管理层收购(MBO)加深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刘德光教授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了大家深刻的启发。本次“文澜博导讲堂”顺利结束后,师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地与刘教授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对博导讲堂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和目的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