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文澜新闻网,记者团:陈晓颖 畅雅莉)
张新国,教授,博士生导师,MBA导师,2002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历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贸易与经济系副主任、主任、教务处处长;2001年4月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
学术交流:学习研究,展示自我
张新国院长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些领域深有造诣。为了增进学术交流,张新国院长曾先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马里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日本福岛大学、台湾淡江大学、成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大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
之前,张院长还去过俄罗斯,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交流过中俄贸易研究发展前景对策的问题,进行同行之间的交流。1999年,张新国院长赴台湾,在台湾淡江大学参加“两岸会计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对此,张院长感到很高兴,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交流会上主办学校分发的珍贵的纪念册。
在与不同的学校进行交流的活动中,张院长总结了交流的主要内容:在学术交流上,主要是研究方向等方面的主题交流;在教育交流上,主要是了解各学校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培养方案等。针对这些交流,张院长也有很多想法:“在学术上,有利于我们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当前今后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专业领域的前沿;在学校教育方面,针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全程培养方面都进行了交流。”
谈到各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张院长表示,现在不好确切地说哪种教育体制是最先进的,因为在这上面各国是不一样的,它不像自然科学的学科,在人文社科类大学,教育上还涉及到体制、制度、观念、思想、方法等很多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难以用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各国的教育方式。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是西方以动手式、启发式的教育理念、互动的形式培养出的创新性人才却是我们大部分学校所缺乏的。
通过交流互访。张院长心中对互动教育的理解又有新的见地:考虑到要保留我们学校的优点,尽量克服我们的缺点,来使教育方式更加完善。他提出在大学课堂要提倡互动,现代营销讲坛、案例教育、模拟教学等都是很好的互动的方式。
张院长指出,我们在这些互动教育上还存在不足的原因须从老师、学生、社会三方面进行考虑。我们的老师大多数都没有参与实际的企业管理,没有实践经验,只能单一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学生一直受到这种模式的教育,思维观念差不多已经是定式,而社会则有时与学校的教育是脱钩的。老师应该参与实际的企业管理,了解的企业的动态,可以在企业里面兼职,来了解企业动态,再运用到教学上,从而改变“书本——书本”的知识结构,在其中增加实践的环节,了解各种信息,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实践。
课程教学:发展与创新
张院长与很多大学都进行了学术上的交流,这对他的课程教学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院长加深研究,发展课程教学也很有帮助。
1988年之前,贸易经济系中只有商业经济学专业、商品养护两个专业;1988年,市场营销专业正式建立,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市场营销专业。现在市场营销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市场营销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市场营销学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作为一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仅限于专业本身,还需要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心理学等等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学校各类的实践活动中,如“联想杯”创意营销大赛,企业创新大赛,都有市场营销学子的身影。前不久的EPR沙盘对抗赛中,就需要专业的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营销知识相结合来模拟企业的运营。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合理,市场营销教研室进行核心课程研究的17位老师,14位都具有博士学位;学缘结构安排科学,不仅仅有本校的毕业生,更有毕业于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校的老师。从培养层次上来说,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层次齐全。
张教授还提到对市场营销学科本身前景的展望,“在我们学校它的就业率排在前五名,社会需求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排名都是前10位的。”“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它就业面非常广,不仅仅适于企业,也适于政府机关等非盈利性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都会利用到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策略等,这样对市营的发展也是很好的。”
工商学院不仅仅关注老牌精品专业,也很注重新专业的发展。院长提到,针对部分老专业就业率下滑的问题,要对其进行课程改造;近年来,学院还设置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新专业,针对这些新专业,学院主要立足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材方面的建设,在不断的实践中探讨新专业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一系列问题。
人生经历:学习与工作
1968年,张院长响应当时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到1970年,他正式参加工作;工作了三年之后,他为了自己的发展开始参加考试,从而顺利进入黄冈师范学院学习;1975年开始留在黄冈师范学院任教;在经过继续努力学习备考之后,1978年9月,张院长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进修,这位他以后在商业经济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和好的铺垫作用。
张院长说,在华中师范大学进修的过程中确实收获到了知识,但进修却无法改变自己中专学历的现状。提到自己的学生拿到了大专的文凭,自己却还是中专生时,张院长调侃道:“这时我心里就不平衡了。”“所以我下决心参加高考。”在华中师范大学进修一年后,张院长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也就是那一年,张院长考上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品经济专业。
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张院长感慨,那确实是一段辛苦的日子,由于所有的高中课程都要靠自学,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虽然是辛苦的日子,我们听院长回忆起来,仍然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正如院长自己所说:“如果我下决心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好。这就是我的性格。”
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张院长在1983年由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贸易经济系毕业。毕业后,当大多数同学选择到省政府机关任职时,张院长毅然选择了留校任教。
当时文革的阴影还未完全退去,教师还未完全摆脱“臭老九”的称呼,出于对教育的热爱,出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院长坚持这样的决定。他进入大学之前就读的就是师范院校,又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因此对教师这个职业形成了特殊的感情。院长说,他喜欢教育,喜欢学习读书,喜欢在学校里和年轻人交流。
现在,当时的同学们都已成为厅级以上的干部,张院长还仍然守护在这注满了自己的梦想和心血的校园里。
提及当初的选择,院长说,兴趣与喜好是一方面,个性也许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以他耿直坦率的个性,不适合在政府机关里,不适合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院长表示,校园里的人际关系相对单纯,即便跟领导关系不好,也可以照样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可以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不会遭遇到“扣帽子”这种情况,在学术的领域里,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进入大学深造时,他选择了商业经济专业。“我主要考虑的原因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想到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经济管理人才,这样我就选择了跟经济发展有关的商业经济专业。”
让张院长感到遗憾的是,由于他不带本科生的课,就与学生们的交流较少。“但是你们有什么活动让我参加,我有时间的话就一定参加。”在德鲁克协会的讲座中,中南大讲堂里,现代营销讲坛上,我们就常常看见张院长的身影,充满激情的致辞,还有真诚坦率而专业的解答。通过这些活动,张院长了解现在同学们的发展情况,融入大家,
“我们都很喜欢张院长。他真诚、平和,没有领导的架子。人很好,很有儒雅的风范。”这是我们听到的学生们的评价。作为院长,张教授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公益事业。
在2008年四月,张院长离开了担任了七年的工商学院院长职位,把担子交给他下一任。他表示他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和学生们的交流上,因为在减少了行政的工作之后,张院长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学、研究学问,这不仅是对他自己更是对学生们的一种优势。”
“接下来,在学术上多增设几个国家课题。”2006年张院长申请到了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劳工标准问题的历史演进和最新进展》。这样对待学术的研究,张院长可以发挥他自己的优势,对我校工商管理上的学术水平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院长生活:充满活力,充满激情
除了学术研究,在生活上,张院长也是个充满热情、充满活力的人。他对待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在生活中积极的态度也影响着他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活动的态度。
“打球,我就喜欢打球。从中学开始,到现在坚持了四十多年。”张院长毫不犹豫地向我们讲了他的生活兴趣。张院长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来打球,他说:“体育锻炼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磨练品格。”在体育锻炼中,他还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都是他在打球中的收获,一些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生活和学术上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张院长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论体育》中“身体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这句话是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它让自己在体育锻炼中找到了乐趣。
“我们这一代人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歌盲’、‘舞盲’,唱歌跳舞都不行,要不然我这个身材跳舞还是可以的。”张院长笑着说道。张院长对我们现代的一些体育舞蹈都很有兴趣,也很希望跟大家交流。
在篮球生活之外,张院长还很喜欢博览群书。他常常会和博士生们交流,博士生们读的一些书会推荐给院长看,同时,院长读的一些书,也会推荐给他们看。大家都很喜欢跟院长交流读书的感想,共同研究。张院长还建议学生们要关心时事政策,多读经典名著,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分析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记者手记:和张院长交流的过程中,能时时感受到他的真诚坦率。一位未曾谋面的出租车司机还曾把他误认为军人。当我们想了解张教授2002年时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情况时,院长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有什么好说的,我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做了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事而已。”但一旦说到教学研究,又如同孩童般兴奋,滔滔不绝。谈笑之间,我们看到了张教授一生的追求和梦想,也通过他的故事真正认识到了所有教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