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孙珮云)5月8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雨辰教授在文沛楼二楼会议室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当代生态文明的争论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讲座。哲学院政治学系万健琳主任、颜岩老师和哲学院全体硕博研究生及校内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了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文澜博导讲堂”系列活动的第一五一讲。
王院长首先介绍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三种类型,即生态中心论、现代人类中心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模式)。他认为,回顾和反思这三种生态文明理论围绕着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本质和治理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的争论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讲座从三方面展开,即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以及生态治理路径。
首先,在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论基础方面,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本质反映了其理论建构的理论性质和价值立场。生态中心论把“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要颠覆传统的人际伦理学和主观价值论,把价值关怀的对象扩展到自然上。现代人类中心论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辩护,反思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内在缺陷,认为只有经过人类理性反思之后的合理欲望才是应该得到满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反对前两种理论仅将生态问题当做价值观问题的做法,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而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变革和在此基础上的生态价值观变革。其次,在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上,生态中心论坚持自然主义,片面强调“地球优先性”,将人类文明与生态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和生态保护对立起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本主义,强调生态运动和文明应建立在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其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维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此作出批评,并阐发了自己的独特本质,主张把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地进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文明形态。再次,在如何展开生态治理问题上,三大生态文明理论分别反映的是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其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制度和价值观的双重变革。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王院长立足中国实际,就如何突破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霸权话语,建设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讲座结束后,王院长与参会师生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王院长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同学们对当代生态文明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