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博导讲堂”第一三六讲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25浏览次数:477

 

(学生记者:李源)430日,“文澜博导讲堂”第136在文泉楼南楼106室举行。主讲人王年咏教授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为主题,通过评析学术文献、畅谈研习体会,勾勒了在此领域值得定向“发力”、重点“发声”的若干论题。金融学院部分教师、金融学专业全体博士生、部分硕士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金融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之一,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的改革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其进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在协同推进、谋求突破的攻坚阶段。这就在数个重大时间节点上显化了大量待决议程与学术论题,触发了多学科视角的持续探究。

王年咏教授指出,立足于这一制度变革所形成的学术成果,“大致可概括为:依托三大背景,形成了两类文献,聚焦于三大论题,揭示了两大指向”;要拓宽、加深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后续研究,就必须着力解答三组基本命题。

第一,进程判断与推进次序。中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是低位值的30%、中位值的60%-70%,还是高位值的89.8%?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否存在“政策设计上的先后次序”、采取了合理化的次序”?若无,实际进程是否形成了客观的次序安排?

第二,阶段沿革与演化特征。既往36年,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经历了几大阶段,具有哪些沿革特征。19881991年、19931996年的改革是否出现了回潮或逆转?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是“逐步加深”、“不断提高”或“持续向上”,还是“存在个别倒退期和停滞期”,“渐进性和反复性交织”?

第三,经济效应与动力机制。中国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金融脆弱性、银行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若是,则因果方向、作用力度如何,仍有待深入求证。而要“彰往鉴来”、支撑后继改革决策,又必须弥补“动力机制”解析尚显单薄的不足,探寻并发掘新的市场化改革动能。

王年咏认为,要有效解答这些命题,就得通过爬梳金融发展理论、贴合中国金融改革实践,重新构建中国金融市场化指数,进而以合理的进程度量结果弥合学术分歧。同时,加强对中国金融市场化动力机制的实证分析,并通过国际比较和历史考察,总结其历史方位,从而为增进学术共识而拾遗补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