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悦 秦小建)11月6日,2015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班在法学图书馆302会议室成功举办了“宪法是什么”学术研讨会。这也是刘茂林教授讲授的“宪法学原理”课程的专题结题课。课程主讲人刘茂林教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导师组组长王广辉教授、课程助理教师秦小建老师,本专业2015级全体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博士和高年级硕士生参加了研讨会。
该课程模式是刘茂林教授尝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创新研究生课堂的新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个人的讲授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学习,即使要求做专题报告,也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易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思考与创新精神。有鉴于此,刘茂林教授在总结多年研究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此种专题学习和阶段性方法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辅之以严格的考核机制,力图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训练传授给研究生新生,训练其学术基本功,并从中发现和培养具有学术潜力的苗子。
刘茂林教授将“宪法学原理”课程分为五个专题:宪法原理导言、宪法概念、宪法的历史、宪法的运行与宪法运行后的状态。每个专题均采取分阶段式学习,首先要在专题的研究范围内搜集文献,列出文献目录,做成个人资料库;基于资料库,做出该专题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当类型化且具有问题意识;进而,根据发现的问题,形成自己关于这个专题的研究报告;将所有研究报告分类,以研讨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讨论,并邀请其他导师以及高年级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参与,每一单元都会有老师及高年级学生参与点评,进行专业指导。最后,基于研讨会讨论的结果,学生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册。
刘茂林教授创新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具科学性。他不仅是在培养学生对研究专题的学术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思维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而且,研讨会这种课堂创新模式,能够达到学术争鸣与讨论的目的。通过其他导师及高年级博士生与硕士生一对一专业化的点评,更是导师团队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结合。这种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刘茂林教授在行政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连续十余年为研究生开设专题课程,亲历亲为,手把手传授学术方法,垂范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该课程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的基础课,课程创新立足于硕士导师组的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作为宪法行政法硕士生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生培养已经为我校、北大、人大、浙大、武大等国内公法学研究重镇输送了40余名博士生,其中数十位已经成长为国内公法研究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