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本栏目遵循立德树人主线,聚焦学校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的成功经验,搭建起我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风采展示与育人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以促进导师间的工作交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龚天平:如何“立德树人”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材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也就是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而如何通过立德树人促进研究生的成长成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个人认为,在立德树人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确立一种“用心”伦理。所谓用心伦理,就是在“立德树人”上,首先在做人方面要用心引导,促进学生成长;其次,在教学上要用心教学,促进成材;其三,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要用心规划,帮助学生成功。由此,教书与育人得到了很好的结合,立德树人也有了相应合理的解释。
一、用心引导,促进成长
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尽管研究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但是仍然离不开正确的引导。而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要引导学生养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品质。“学以成人”不单指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强调一个人的思想认识、道德品格以及人生修养,要把品行与德性的成长和成熟作为成人的标志,而不仅仅依靠年龄的区分。研究生阶段更类似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就要进入社会。而社会不同于校园,相比之下,校园更加地单纯、包容、感性。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研究生,首先需要做的是使自己能够成为心地善良、意志坚强、行为规范的人。
第二,要引导学生养成家国情怀的人生追求。个人品德的培养是基础,那么,家国情怀的养成就是研究生应该树立的价值追求,我们每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是家庭和国家的一份子,我们不能离开家庭和国家而独立存在,家国情怀要求我们要以服务社会、奉献国家为己任,要时刻牢记我们的历史使命,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2019年年末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对有些家庭来说是灾难性的破坏。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病毒的极具传播,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展开与病毒的殊死较量,打响了保卫武汉、保卫人民的战争。无数医务工作者、部队官兵、志愿者以一种不计生死、病毒不退誓不还的坚定决心保家卫国,这就是伟大的“抗疫精神”,就是令人钦佩的家国情怀。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研究生作为青年中的知识性群体,更是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研究生,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既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又保持一颗爱国主义之心,是引导每一位研究生成长方向,也是帮助每一位研究生更好地通过校园走向社会的桥梁。这正如扎根乡村教育的全国优秀教师郭晓玉说的:“我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
二、用心教学,促进成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来提高科研学术能力是老师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和家长对于老师最大的期待。那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对于科研学术上的要求会更高,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要不断丰富与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优化知识结构,不仅仅要在专业知识上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非专业学科知识上或者相关相近专业知识方面也要有所涉猎,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活动。
其次,研究生教育与本科阶段教育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本科生偏向于学术研究的广度,而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偏向于研究的深度,这就需要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研究方向或者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是专业性程度来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
最后,用心教学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使平淡的课堂变得多样化,使深奥的知识充满趣味性,定期地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或者是老师与学生的见面会,都是促进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很好的方式,只有当老师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老师才能够更清楚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督促环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更新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致力于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挣脱传统教条的束缚,从封建落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与革命先辈们共同开拓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他全部的力量。这也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内容、培养形式和培养理念各个方面都要统筹兼顾、敢于创新、勇于担当。
三、用心规划,促进成功
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心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于研究生相对于中学生、本科生较为成熟,其性格特征较为稳定,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有了提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既有品德方面“成人”的指导,也有学术方面“成材”的指导,还有未来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规划。
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知识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对更为符合学生发展的道路选择,帮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把学生的价值最大化体现在社会中,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很多时候学生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是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尽管学生个人品质没有问题,科研能力也很强,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运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给予学生一些经验上的参考,帮助学生作出符合自己特点的人生道路选择。努力很重要,但是方向也很重要,只有把努力和方向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说,老师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不是对于学生私人生活的干预,反而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负责,是为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表现。首先,是出于“善”的目的,希望广大研究生能够发挥自己在科研学术上的价值,能够在离开校园后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其次,老师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种建议,而不是强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选择。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研究生教育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是帮助广大研究生确立立身之本的教育,离开了对研究生个人品德的培养,也无法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培养成人的过程中,进行成材的培养,也就是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也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最后,对于研究生的未来生活提供建议性的规划,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是老师教育教学工作在社会的延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祖国的未来在于青年,希望在于青年。抓好研究生教育,通过立德树人,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材,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国情怀的彰显。
主讲人简介:龚天平,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研究、经济和企业伦理学研究、生态文明理论与环境伦理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出版专著5部,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伦理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