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师论坛】罗小芳: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发布者:李绪莹发布时间:2022-03-19浏览次数:91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本栏目遵循立德树人主线,聚焦学校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的成功经验,搭建起我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风采展示与育人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以促进导师间的工作交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罗小芳: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一、发现问题——我们要研究什么

(一)选题来自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培养专业兴趣。在做项目写论文的过程中,才会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二)选题来自于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选题来自于现实,但是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说,选题要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此,研究生要认真学习党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现实。

(三)选题不宜太大,问题常常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

二、如何开展问题的研究

对于刚涉足专业研究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写文献综述,能够识别文献,搞清楚自己研究的问题与文献的关系,这是研究问题的起点。

(一)学会用关键词。关键词太多搜索出来的文献就太少,关键词太少搜索出来的文献太多,可以选取三到五个合适的关键词。另外还可以从经典文献或者综述论文中去查找文献。

(二)读文献要读经典,读原著。每个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都有各自的经典原著。比如讲到研究创新就会想到熊彼特,讲到研究交易成本和产权就会想到科斯。有人认为,做经济学研究只读期刊论文,而不用读专著,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才有理论高度。

台湾著名的学者林毓生院士曾经说过,他这一辈子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就是那么五、六本。这几本书要读好几遍,这五六本书,就好比是一棵知识树的主干,以后你学到的东西都要挂在这棵树上。

(三)在读文献中找到研究方法。曾经有一位青年学者谈到他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他说,如果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二十种,我会从文献中全部找出来,然后选择恰当的方法。

(四)在读文献中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读文献的过程不能照单全收,要从文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文献的分析思路理清,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

三、学术创新——来自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启发

研究生学习阶段最后的任务是要完成学位论文,而学位论文是需要有所创新的。尤其是对于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这个创新可能不是重大创新、突破性创新,而是一种微小的边际创新。学术创新来自于个人平时的积累与思考。要创新,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熊彼特说过,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应具备数理学家、统计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素质。每一位有追求的研究生,可以按照熊彼特的方法去努力。

(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如果有一个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理论解释,那么就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当年凯恩斯在分析西方大萧条问题时,发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所以凯恩斯创立了他的宏观经济学,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性突破。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已经相当成熟。现在你要找到一个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越来越难,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在中国还很多。

(二)掌握计量或数量的分析方法

经济学中大量采用数量分析的工具。例如,马克思·韦伯在他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考察了欧洲的职业统计数据。他发现,在近代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高级熟练工人中,新教徒所占的比例比新教徒人口比例更高。由于新教徒信仰中有更多增加储蓄与努力工作的倾向,韦伯断言,拥有更多新教徒的国家或地区将获得更好的经济增长。韦伯非常强调新教作为宗教的重要性,而这个结论是他从统计数据中发现的。

(三)要以历史观来看待问题

例如,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变迁的历史。诺斯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最重要的,由此引申的具体含义是,现在的以及面向未来的选择,取决于过去已经做出的选择。经济的变迁,社会的变迁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许多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就要重新认识过去。当我们研究一个问题,就应该对它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注重培养分析问题的全局观、整体观,培养历史辩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讲人简介:罗小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学习与实践》、《江汉论坛》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契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