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优博论坛 第21期】王春凯: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

发布者:李绪莹发布时间:2022-04-15浏览次数:53

【编者按】2020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我校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我校每年评选出数十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凸显研究生培养质量,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此,本栏目聚焦中南大博士研究生产生的对解决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大理论价值、社会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充分发挥朋辈榜样力量,激励在校研究生继承学术传统、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加快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王春凯: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王春凯,曾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区域经济学专业,20216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杨云彦教授。2020-2021学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论文简介】随着人口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区域与城乡流动的人口结构红利业已得到充分释放。未来人口红利继续发展,应着眼于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与岗位相匹配、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相匹配的人口结构性质量红利。由人口数量红利的外延型概念向提高就业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内涵型概念转变,是从理论和现实中进一步充分释放我国人口红利的关键,能够有效推动劳动力的生产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宽带中国”和5G技术的战略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和应用程度。互联网发展对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的就业匹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互联网使用是否提高了个体的就业匹配质量?互联网通过何种机制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发挥作用?以及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性呢?

文章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互联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区域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互联网对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由于我国区域产业分布和劳动力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均衡性,文章进一步研究了互联网对跨区域流动人口就业匹配的影响以及不同行业和群体间的异质性。深入研究此话题,对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以及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与平等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一、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劳动力就业匹配的演化历程与制度变革,分析了在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匹配的特征与成因;进一步构建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分析框架,从宏观经济、企业特征以及个体和家庭因素构建了完整的就业匹配分析框架;并梳理了互联网影响劳动力就业匹配的机制与路径。二、文章论述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区域就业匹配的微观基础,在从宏观区域视角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的就业匹配效应与机制后,进一步论述了互联网影响就业匹配的微观基础,从微观视角研究了互联网应用对劳动力个体就业匹配的影响效应和异质性。宏微观视角的综合论述能够弥补以往仅仅关注宏观层面或者微观层面,使得对就业匹配的论证更加的深入和可信。

 

研途心语

之所以选择读博,是在读研的期间对学术研究充满了兴趣。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身处社会之中,总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习以为常,总是认为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但是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弄清楚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在这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我们会非常的痛苦与纠结,思考的力度决定了我们思考的高度,也决定了我们痛苦的程度。绞尽脑汁,不得其所;踱来踱去,寻找突破;蓦然回首,豁然开朗。学术的探索与求知的艰辛就是在那一瞬间化为灵魂的跳动,让我们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与学术的魅力。

论文的写作我自己总结为六个字“慢理,快写,细修”。慢理,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是不是真问题,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步步展开等。快写,就是在理清思路之后,一定要集中时间和精力,一口气写完初稿,不可拖泥带水,不可隔日再写。细修,就是在初稿完成之后,在文章的前言、理论框架以及实证部分,要细细修改,提高文章论述的学术性,提高语言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不断的修改,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在修改中提升文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