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笋教授:国际经济法学者的机遇和责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26浏览次数:1508

 

(稿件来源:文澜新闻网,记者任冉冉)

刘笋教授在1969年出生于湖北汉川,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我校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

作为我国国际投资法、WTO法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刘笋教授学术成果丰硕。他曾在国家级法学类权威期刊和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独到学术见解的学术论文40余篇,其论著曾荣获中国国际贸易学界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著作奖、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和武汉市优秀社科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中国学者能够为政府出谋划策时代到了

当年刚高中毕业的刘笋教授选择法学专业十分的偶然。就如同中国大部分年轻人一样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志向究竟在哪。但就是这个偶然的选择让他进入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才有了他后来在国际投资法领域长达十多年的潜心专研。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认识他所选择的领域的。

中国学者发挥幕僚作用的时代到了。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者的观点了,比如在海外投资保护和与他国建立双边投资条约问题关系上,我经常和其它院校的一些国际投资法学者为商务部献计献策。刘笋教授笑了笑接着说,虽然采纳多少还有待观察。他认为中国现在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变强,西方需要也希望倾听中国的声音。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事务中主要希望国家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如反恐、朝鲜核问题、全球环境问题、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能源问题等。中外合作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的国内外环境给中国研究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经济法的学者创造了许多机会,走向世界的机会。

他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国际投资法的国际法制,WTO法对国际投资法的影响,以及与国际投资关联的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人权法。

目前,他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的是国际投资法立法的发展趋势,重点在于研究国际投资法与劳工保护、人权、环境保护、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

他表示:中国进入全球一体化比较晚,没有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法规的立法,现在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和学习西方主导的国际经贸法规。但中国现在的国内市场十分大,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也不容忽视,与美国、欧盟等主要经贸伙伴对等交谈的机会也在提升,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强。向国内引进、介绍国际经贸法规,研究如何适用和改良国际经贸法规,推动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经贸法规的制订过程,需要一大批学者的努力钻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也需要耐心和技巧,这些对正在崛起的中国都十分重要。

刘笋教授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多次参与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并三次出国留学,先后赴比利时、荷兰、美国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访问与合作研究。这些外对交流不仅开拓了自身的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我校与国外院校的学术交流渠道。他认为,有交流才有火花,外国的思维模式和我们不一样,从他们的想法中我们会学到在中国没有的东西。

 

       “一个强大的国家要有强大的国际法

在荷兰和美国留学期间,刘教授感受到西方国家对环保和人权的重视,感受到西方学者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他对中国一直以来引进外资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引进外资的数量高居世界第二,但在引进外资时一味求数量,甚至地方官员的政绩评定也与此有关。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地方政府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甚至漠视外资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人权的应有尊重。有些外资企业不尊重劳动者的权利,破坏环境,引起了许多社会矛盾。而不得以牺牲环境和人权为代价的方式吸引外资的原则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重要原则,甚至已经被纳入到不少投资条约和自由贸易协定。他由此感叹到:西方的确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这代人要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永远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所以,他认为中国学者除了自己要努力研究和引领同行以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责任就是教学,培养一批优秀的后辈人才。

他表示:中国的人才现状与大国地位不相称,目前,世界经贸秩序和国际经贸纠纷的解决在逐步由政治导向性机制向法律导向性机制转变。中国迫切需要通晓国际经贸规则的专家、学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大国对国际法人才的需求。通常的情形是,强国对国际法的研究和运用往往十分重视,美国许多大学都有专门的国际法杂志,甚至有专门的国际经济法杂志,国际法的研究队伍庞大且研究领域专业化分工明确,许多优秀的学者往往成为美国政府的智囊团成员。听说中国拥有法学院和法律系的大学就有几百所,单很少有专门的国际法杂志。

刘教授认为,中国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律实务人才。目前,国外对我国产品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国际知识产权诉讼的情况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我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经贸纠纷。培养精通外语和国际法律法规的实务性人才,保护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的利益、维护中国政府正当的外贸和外资管理权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还有一种人才就是研究性人才。人的生命很短暂,很多东西的研究不是一批学者能够完成得了的,学术需要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有年青学人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实践表明,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学术研究,一点也不泛而空,是有前途有社会价值的。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引进西方立法经验是很重要的。由于中西社会体制、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原版的立法经验是不能在中国照搬照用的,这就需要学者们去研究分析什么样的是适合中国的,能对中国有帮助的。

从更好地培养国际法律人才的角度出发,刘教授希望我校能加大国际学术交流,提高我校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比如多引进国外教授直接给学生授课,和国外高校法学院更多地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还能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不同法律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见解。

 

            选择这条路是值得的

1992年,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刘笋教授进入青岛药材公司做法律顾问。但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他的兴趣不在这儿,他不喜欢那种需要东奔西走,四处应酬的工作。相对而言,他更愿意静下来思考一些东西。所以他选择了在原中南政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随后便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

中国人口多,社会资源有限,所以竞争也尤为激烈,现在许多人的想法都比较实际。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各高校学风,能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不多。但刘教授一直坚持着,十几年都没有退缩。

在中国做学者并不是容易的事,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还要应对各种考评制度的鞭策,人的身体和心理上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相对于在社会上做实务工作的法律人士,学者在经济上不是很宽裕。教授笑道:我的好多学生挣的比我多!当然,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源、环境确保自己的研究顺利进行。但学者能利用的学术资源比较少,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学者。

但他觉得这个选择是值得的,因为不仅符合自己的兴趣,又有社会价值。他说:作为一个学者,首先要是爱国的,研究的课题要有实际的落脚点,能对国家社会有实际帮助的。
 

               有荣誉就有压力

刘笋教授不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511人才工程"中青年科研骨干"荣誉称号的获得者,还荣获了2008年度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今年,又获得了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这些奖肯定了他常年研究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他很感谢学校对他的认可,特别是吴汉东校长等校领导的认可。这些荣誉离不开校领导的扶持和肯定。荣誉对他而言是一种鞭策。一方面,荣誉意味着你和别人不太一样,你要比别人做的更好;另一方面,荣誉是学校给的,你要对得起学校的器重。他说,有荣誉就有压力。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国际投资法和国际贸易法方面做出成就来。他要面对的还有竞争问题,他说:中国的竞争激烈,谁都不敢松懈,即使博导也一样。

虽然有压力,虽然会辛苦,但他在尽一个学者的责任。在他汗水的浇灌下生长出了一大串丰美的果实,那是他的研究成果。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如此乐观,才不会为年轻时的抉择感到遗憾和悔恨,享受着他繁忙却快乐着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