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4期,陈青养 潘玥)
编者按:朱喜安教授不仅要忙碌于日常教学工作,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依然抽出宝贵的时间,欣然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朱喜安教授具体谈了国内统计学的发展,专业统计方法,科研与教学和研究生的培 养等问题。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了朱喜安教授对统计学专业发展的热切关注,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记者( 以下简称为“记”) :朱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研究生学报的采访。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您能否就国内统计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谈谈您的个人看法?
朱喜安( 以下简称“朱”) :国内统计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1949 - 1978) ,主要是社会 经济统计,侧重描述统计学,理论研究相对空洞,所用方法比较少; 第二阶段( 1978 - 1991) ,社会经济统计与数 理统计开始融合; 第三阶段( 1991 至今) ,大统计学发展阶段。近年来,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将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统计学升为一级学科, 基本上把原来的财经院校的应用统计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数理统计学合二为一形成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整个学科力量得到较大的提高。目前国内各高校统计学发展呈现两种类型: 一种是经济统计方向,侧重统计学理论 和方法的实际应用,结合具体理论背景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高校有: 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 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 另一种是数理统计方向,侧重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具
有代表性的高校有: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工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是,原来侧重于实证研究的学校也开始注意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同样地,原来主要
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校也开始有意识的重视实证研究,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强调数理统计基础与具体问题实 证研究两者的结合。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统计学一定会取得明显的发展。国外统计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应用,比如生物、医药、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等领域,而国内统计学的发展相对落 后,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不过也开始慢慢重视统计学在生物制药产品质量控制等其他方面的应用。统计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社会对统计专业的人才必然非常之需要,我国的统计事业也能蒸蒸 日上,尽快地与国际接轨,并处于领先地位。
记:近些年,在各大刊物的文章中,统计计量方法的运用似乎有些泛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您能否结合 自身的科研感受谈谈研究生应该如何更为科学合理的运用统计方法呢?
朱:目前在各大刊物文章中确实存在或多或少的滥用统计计量方法的问题,他们都有一个类似的毛病,就是先是理论上泛泛而谈,然后拿一些数据胡乱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计算,至于结果到底能否起到作用,或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达到这个作用,他们都是比较糊涂的,不注重统计方法运算结果的解释,也不注重统计方法 的含义解释。其背后的症结在于: 不关注实际应用背景,只注重统计软件运算结果,也忽视了具体统计方法的 背景思想及其具体涵义,总而言之就是统计计量方法的应用与实际应用领域的经济理论脱节。就我接触到的很多学生的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中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在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上有点八股化,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单整、协整、格兰杰检验、误差修正、进而 VAR、再进一步面板模型,让人感觉缺少特色,当然不是说这些模型不能用,其实这些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的,但是如果想把这些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用到实实在在需要用的地方,就绝对不能八股化、模式化,否则最终会使这些方法走入死胡 同。不能一味的追求计量方法上所谓的高深,而忽视研究实际问题的需要和结合现有实际变量的数据结构基础。有的论文甚至出现这样的问题: 用了复杂的统计模型构建与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用一些相对简单的 统计方法也能够得出的。原因就在于他在运用统计方法的时候不是去考虑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事先的把统计方法乱用一通,然后就着统计分析结果来编造结论,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运用统计计量方法的正确的研究思 路应该是: 首先根据实际研究目的,确定具体研究内容,然后根据研究领域特定的理论背景确定指标变量,再收集数据,最后根据研究目的和现有数据基础确定具体的统计计量方法。如果对于这种统计计量方法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背景、基本思想、应用条件、模型解释,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运用统计方法。
记:听说您最近几年着重在贝叶斯统计方法方面进行教学和研究,您能否谈谈贝叶斯统计方法与传统的统计方法有何不同,这种方法的运用前景如何?
朱:相对于传统统计,贝叶斯统计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把参数看作是变量; 二是基于小样本。传统统计学中 把参数看作唯一固定的值,样本是随机的量,且一般基于大样本数据。传统统计都是基于大样本基础,贝叶斯统计基于小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推断,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创新性,当然其基于小样本的估计还是存在一些不 足,其精确度仍然受到一定的质疑,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应该尽量获取大样本。此外二者的基本思想也不一样,传统统计学是基于统计量的分布来做的,贝叶斯统计学是基于后验分布。贝叶斯统计大概是在 17 - 18 世纪产生的,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真正得到重视和应用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 代,也是在那时产生了促进贝叶斯统计发展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 小样本理论的兴起和计算技术的发展。首先,正是由于小样本理论的兴起,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小样本问题; 其次,计算技术的发展,其实贝叶斯统计的发 展,在以往的最大障碍就是计算上的障碍,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发展就没有办法突破,有专门做贝叶斯统计的软件 WINBUGS。目前如决策领域、预测领域、质量控制、计量分析领域、计算机分类学习领域都有运用贝叶斯统 计。在我国的话,贝叶斯统计方法的应用尚属起步学习阶段,传统统计方法占主导地位,在国外贝叶斯统计在国外的应用几乎占到半壁江山。以前我也经常让学生去查一些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他们反映国外的文献中 运用贝叶斯方法的也很频繁。但是在国内呢,贝叶斯相关的资料也就那么两三本书。
记:统计系在今年开始招收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您怎么看待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别? 您对专业 型硕士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
朱:专业硕士是将统计方法和实际问题结合得更紧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去寻找课题,找到和知识的结合点,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硕士和实际问题会结合得更紧密一些。刚才说到我们学校的统计学本 身强调的就是应用,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一类学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今后应用型的硕士在我们学校会逐步成为主流,但理论硕士或学术型硕士并不是就不需要了,在我们学校传统上应用型做得多了就会向理论型靠拢,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论分析研究,但是我们的传统是应用研究,所以应用研究会更有前景一些。现在有一些同学对专业型硕士不是很了解,认为专业硕士比学术型硕士矮一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今后这对于国家来说 是大的发展方向,提倡应用研究,这是硕士生结构调整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今后要逐步增加这一块的内容。
记:在您丰硕的学术成果中,有一项课题是《武汉非正规就业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您能否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一研究,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也就是说在怎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促使您去 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的。另外,您如何看待非正规就业,它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朱:实际上在全国来说,促进就业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之内,国家是鼓励大家非正规就业的,所谓非正规就业就是指分散就业,隐蔽就业,但不是非法就业,例如有偿的家庭家务劳动,摆地摊,帮忙引路,这都是非正规 就业。曾经有人测算过武汉市非正规就业的产值占到正规就业产值相当大的比重,对武汉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弄清这一块就业,对我们了解就业状况,促进全面就业,甚至促进武汉市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帮 助的,这是我们当时利用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测算的一个课题,包括货币流通量,以及正规就业带来的资金流动和实际的资金流动产生的差来测算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当然这个测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提出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只要合理,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研究。
记: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您还曾主持参加过很多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统计局课题和湖北省社科基经课题等。您能否谈谈您是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 作为研究生学生,应该如 何才能更好地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践两者的关系呢?
朱:关于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平衡的话,作为老师,教学肯定是首要的任务,是重中之重,但是科研这一块内容呢,对于老师来说肯定也是要做的,而且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们讲解内容, 可以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反而会发现一些需要研究的东西,在课堂上面不经意间闪过的一些念头,课后深入想一想,这可能与某一个问题有联系,能不能把这样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思路? 这样慢慢地形成一个课 题。很多类似的论文都是这样形成的,当然形成文章的过程中间还要经过深思熟虑。教学过程会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这样肯定会影响到科研,但是你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间一定能够让科研的影子现出 来,只有把科研时刻放在头脑中,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出科研的源泉,或者说素材。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学与科研一定是可以互补的。
我是比较倾向于建议学生在暑期期间参加实践活动的,到实际部门去实习,结合课题做一些社会调查。当然课题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在没有课题的时候,如果自己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往这方面去做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生,他们应该在第一年之内有自己的一个时间计划,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或者是作为 自己的一个作业,都是要经过导师的指导的,这个层面我的学生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所以他们都是有事做。
记:据我所知,您还负责统计与数学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那么您能否谈谈这套培养方案是如何成形的,还有其主要设计目标是什么呢? 您觉得在校研究生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套培养方案来培养自 己的综合能力呢?
朱:目前我们的培养方案大概分为三块,第一块通俗课程,基本上就是原来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基本的数理知识、宏微观和经济学基本理论课程,是全校性; 第二块是专业性的基础课部分,包括一些统计学基础课程, 比如统计学、抽样技术、计量分析和国民经济核算等; 第三块是专业性的选修课程,比如市场调研分析和质量控 制等。我们确定这套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基础课程一定要牢,我们是经济统计方向,侧重于实证应用,所以如果一些经济基本理论都不熟悉的话,做计量分析肯定是有一定困难的; 数理知识不牢固的话,对于一些计量方法 也是很难理解的。总而言之,这个培养方案应该是一个三角形的,基础我们强调是要牢固的,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再逐步运用到所有的领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导师意见,确定出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记:近几年存在一些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之间交流不足的情况,而据我了解,您会定期约研究生进行交流,您能否谈谈研究生学生与导师之间应该如何增进交流,达到切实提高学术科研能力的目的? 在二者的互动中, 您觉得研究生学生应该注意做到哪几点呢?
朱:由于这学期本科和研究生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我跟我的硕士生见面时间大致安排为一个月交流一次,当然平时也保持着电话交流,但是在以往的时候,基本上是每半个月定期在一起见个面。在见面的过程中,第一,我们会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我们会交流各自在自己所学习的领域寻找到了哪些新的文 章,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从而进行交流畅谈,例如你看到的一篇文章用到了什么新的方法、新的观点; 第三,我们基本上每次会布置大家去做一个新的题目,大家见了面,商讨哪个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例如居民收入差距 怎么样去测定这个问题,然后自己去收集数据,下一次我们就来讨论这样的问题。每次大概就是这三方面的议题。学生在这个学习交流过程中应该有准备,没准备就会泛泛而谈,不明确老师和同学们在谈什么,如果可能 的话需动手动笔,把谈论的问题整理一下,甚至于写成文章,如果有心的话从这个方向来做,就容易形成一些文章。有一些同学一开始不适应,感觉有压力,在谈论过程中担心谈论不好,我会开导他们说题目是我们定,发言 由你们自己来完成,你们自己做的多一些,自己先讨论,然后我再帮你们引导一下,这对于大家来说在研究问题上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朱喜安教授简介
朱喜安,男,1961 年出生,湖北孝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统计系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理论与方法应用。教授过的主要课程有: 统计学、贝叶斯统 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综合评价方法等。1984 年获湖北财经学院学士学位,1993 年获中南 财经大学硕士学位,2004 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1998 年被评为副教授,2006 年被评为教授,2009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8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随后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支部支委、 校民盟委员会副主委。2002 年被推荐为民盟湖北省委教科文卫体工作委员会委员。
一、主要著作
1.《企业持续发展系统核算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 年 4 月,个人独著。
2.《初等数量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年 1 月,主编。
二、主要学术论文
1.《企业增值表编制方法研究》,第二作者( 共 2 人) ,载《财会月刊》,1999 年 11 月。
2.《税负转嫁的统计模型研究》,独撰,载《统计与决策》,1999 年 11 月。
3.《税负转嫁的定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独撰,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 年 8 月。
4.《湖北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一作者( 共 2 人) ,载《〈统计与决策〉第二次基
本单位普查论文集》,2003 年 6 月。
5.《论 GDP 的作用和缺陷》,第二作者( 共 2 人) ,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年 1 月。
6.《我国 GDP 数据质量及其改进措施》,第二作者( 共 2 人) ,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 年 2 月。
7.《高校职称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独撰,载《统计与经济学》,2003 年 12 月。
8.《企业职工薪酬激励程度核算研究》,独撰,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 年 1 月; 全文转载于中国
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人大复印资料: 企业管理研究》,2005 年 3 月。
9.《证券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研究与评价》,第二作者( 共 2 人) ,载《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5 年 1 月。
10.《企业资产负债规划模型研究》,第一作者( 共 2 人) ,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 年 2 月。
11.《企业职工薪酬激励程度核算研究》,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人大复印资料: 企业管
理研究》,2005 年 3 月。
12.《企业人力资产贡献及其利用效果评价研究》,独撰,载《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05 年 4 月。
13.《企业人力资产质量核算方法研究》,独撰,载《信息与经济学》,2005 年 4 月。
14.《企业人力资产价值的核算方法》,独撰,载《统计与决策》,2005 年 5 月。
15.《基于模糊识别方法的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研究》,独撰,载《统计教育》,2005 年 12 月。
16.《统计指数的贝叶斯方法》,第一作者( 共 2 人) ,载《统计研究》,2006 年 2 月。
17.《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及其实现模式》,独撰,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 年 2 月。
18.《智力反哺: 解决“三农”的重要途径》,独撰,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 年 3 月。
19.《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的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独撰,载《统计与决策》增刊,2006 年。
20.《湖北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政策研究》,第一作者( 共 3 人) ,载《2006 年湖北省第一次经
济普查课题论文集》。
21.《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及量化分析》,第一作者( 共 2 人) ,载《现代财经》,2008 年 12 月。
22.《我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约束机制探微》,第一作者( 共 2 人) ,载《统计与决策》,2009 年 7 月。
23.《我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约束机制探微》,第二作者( 共 2 人) ,载《统计与决策》,2009 年 7 月。
三、研究立项与资助项目
1. 作为主持人承担 2004 年湖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 主持研究《教师教学评估系统研究》,已结项。
2. 作为支持人承担 2005 年国家统计局立项课题: 《统计指数的贝叶斯方法及其应用》,于 2005 年通过鉴定,并获湖北省第八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课题论文类一等奖。
3. 作为支持人承担湖北省经济普查中心立项课题: 《湖北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政策研究》,于 2006 年 6 月通 过鉴定,并获湖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重点优秀研究课题三等奖。
4. 作为支持人承担湖北省经济普查中心立项课题: 《湖北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于 2003 年 4
月通过鉴定,并获湖北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课题优秀成果奖。
5. 作为主持人承担 2009 年湖北省社科基金课题: 《湖北省居民收入差距的数量及其原因分析》,已结项。
6. 作为主持人承担 2007 年武汉市统计局立项课题: 《武汉非正规就业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在研究。
7. 作为主持人承担 2008 年 12 月湖北省统计局立项课题: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研究》,已结项。
8. 作为主持人承担 2009 年 3 月武汉旅游公司立项课题: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已结项。
9. 作为主持人承担 2006 年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研计划项目课题: 《贝叶斯方法在抽样调查中的应用》,在研究。
10. 作为主要参与者和主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课题: 《〈统计学〉2006 年度省级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