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第2期,王晓培 朱贺)
编者按: 四月,春来杨柳绿茵茵,山青水碧草色新。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我们如约采访了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月梅教授。传道,郭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会我们坚持与奋斗; 授业,郭老师以其独到的见 解传授给我们知识和思想; 解惑,郭老师亦师亦友的谦和照亮了我们的科研之路。让我们在郭老师推崇的“清贫、 洁白朴素的科研生活”中,领略这位科研“革命者”的风采,启迪智慧,沐浴春风。
记者( 以下简称“记”) : 郭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很荣幸能够 面对面近距离感受您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据我们了解,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多篇,而且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项目等多项课题,学术研究成果丰厚。您能跟广 大研究生分享一下您的学术研究心得吗? 并就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向广大研究生传授一些经验、提供一些建议呢?
郭月梅( 以下简称“郭”) : 就我自己而言,高深造诣真的谈不上。不过我们学校的确有许多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淀取得了丰厚的学术科研成果,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更贴切,他们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与他们相比,我做 到的还远远不够,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这里,我想就我的亲身体验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以及对广大研究生的一些建议。首先,我想每个研究生应该明确其读研的目的,是打算从事一条科研之 路,还是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提高就业的质量? 是为了圆自己的名校梦,还是为了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 专业?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清楚的,亦或是模糊的。在成为研究生的这一刻起,我们心中要有一份热爱,哪怕不喜欢也要学会热爱,心中一定要充满光荣和梦想。
在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的这几年时间里,广大研究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是我在国外读博时 的亲身感受。我 34 岁在国外读书,拿了两个文凭,CPA、MBA,44 岁我又继续攻读博士。在这些年的求学时光中 我一直用名人名言激励自己,我的 QQ 签名上也经常是激励自己的话,我的书桌上贴着方志敏《清贫》中这样一句 话: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我将这句话用于自己的科研上,放下一切 来读书。或许你本科的同学都已经踏入社会参加工作,而你却还在学校继续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学校的条件也可能差强人意。当面对失望、不如意,科研上的困难及学习上的压力,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是最重要 的,这时我们应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学会化压力为动力。
另外,研究生在读书时要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求知、学会求助。对于讲座、报告,研究生不能只局限于自己 的专业或学院,现在的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研究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去听讲座,开拓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此,我也建议学校公开研究生、博士生开题、答辩,让研究生旁听,这样研究生可以提前通晓开题、答辩流程,更好地做足准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做法,将答辩作为学术讲座来进行。总之,研究生要为以后的科研定好目标,做研究生阶段该做的事,好好把握读研时光,系统地学习。
记: 我们注意到您曾多次出访过美、德、法、意等国,并有澳洲求学、访学经历。现在,不少研究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出国深造,您拥有这么丰富的海外求学背景,您能否比较一下国内外大学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异同呢? 对于 那些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呢?
郭: 在国外,研究生教育与国内有所不同。在国外,每个攻读荣誉学位的研究生和博士都会有自己的办公室、充足的经费等优越条件。除了教育条件、硬件设施上的一些差别之外,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导师的要求。在国外,每个博士研究生至少有两位导师指导,其中一位主要负责指导该学生的研究方向,另一位则主要指导该学生的研 究方法。导师要求学生每周汇报自己最近在学术上的进展。针对学生在这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导师会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导师甚至还会做一些帮助学生借相关书籍之类的小事。国外大学在教学、研究方 面的实践值得国内大学借鉴,但在我国也存在可行性问题,国内的大学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
国外学校的奖学金制度比较完善,每个学校都有优厚的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中国学生的勤奋在全世界有 名,国外的学校和科研机构都很欢迎我们中国的学生。不过,国内的学生一般不太了解奖学金的申请渠道。学生出国,可以积极申请奖学金,做好充分准备。
记: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重心,有的学生会选择学术研究,更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而有的学生则会选择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为以后毕业找工作打基础。您不仅理论研究成果斐然,而且拥有高级会计师、澳洲 MBA、CPA( 非执业会员) 等资格,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实务经验,您是怎样看待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之间的关系的? 另外,对于很多同学的“考证热”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郭: 对于理论研究和实务经验之间的关系,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赞成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花费过多时间去参加各种实习。研究生应该知道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有的学生为以后就业积累经验去参加实 习,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你完全可以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去实习、工作,那你为什么还选择读研呢? 你们未来的一辈子都在实习、工作,你花一年时间实习学到的内容到你工作时可能一个月就学到 了,但你在研究生阶段该学的东西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因此,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习,可以定期开读书会、讨论会,请老师讲解。
关于学生中的“考证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关系。从表面上看,考证无非可以使我们的简历丰富多彩,也可 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但同时如果为了考证而忽略了研究生阶段本应该建立的扎实的学术基础,便得不偿失了。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外,一般都是你在做了 manager 之后,由于工作需要系统的管理知识才去读 MBA,而在国内刚好相反,我们的学生都是为了当 manager 先考 MBA 证,很多学生考的 CPA 证也是一样。而这些知识到你工作时很可能都被遗忘了,对工作的帮助也不大。我比较赞成学生对工作有了一定的 理解后再选择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
另外,研究生阶段是一个系统的学习阶段,广大研究生应该好好把握这段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完善 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研究生如果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证,但是研究生阶段这么宝贵、系统的学习时间如果全部用在考证上,就未免太可惜了,研究生不能沦为考证的工具。考证表面上提高了自 己的就业能力,但却失去了在校园里这样一个特别的学习阶段、学习机会。
记: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也是研究生培养改革机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是促进两者互动关系的关键一环。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您觉得应该如何增进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 流,以构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理想模式? 您又是怎样看待教育部部长“导师没有研究课题将不能带研究生”这个提议的?
郭: 关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文理科有些不同。理工科通常是研究生给导师打工,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而我们文科类则不同,可能由于导师比较忙,学生不主动,大多是“老死不相往来”。我认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 理想模式应该是良师益友,即科研上的指导老师、合作伙伴,生活中的朋友。
一方面,科研上的指导老师、合作伙伴。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科研和教学是我的任务,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是 我的职责。在这方面,我始终坚信“这个世界上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没有读不好书的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作为老师要善于去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力。作为老师,不仅是自己在科研方面获得的成就,更应该是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我和我的学生实行每周见面制度,我要求我的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专门做读书笔记,另一个本子时刻记录自己点滴的思想火花,而且要求学生随身携带。学生每周要向我汇报,针对学生平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并给予指导,在国外读博时我的导师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再者,我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微信群、QQ 群,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联系、沟通。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因此对于那些缺乏交流的研究生和导师,研究生一定要主动、积极地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及遇到的困难等,但也不能把自己的困难强加给导师,导师要提供合理、可行的帮助。
另一方面,生活上的朋友。我喜欢年轻人,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许多。我希望研究生能够在最美好的年华实现青春价值的最大化,要快乐地生活,除了学习,也要丰富自己的课外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旅行等。女孩子要学会打扮自己,学会生活,做一个快乐的研究生,漂亮、开心地学习并生活着,使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绚丽多彩。
“导师没有研究课题将不能带研究生”这个提议在基本层面上是正确的,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现在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非常大,一般导师都会有课题。导师让研究生参与自己的课题,对研究生也是一种锻炼。但是凡事都要辩证地看待,导师的课题一定要与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相联系。研究生不能只是为老师打工,系统的上课、学习,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及兴趣才是研究生的“主营业务”。如果导师的课题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兴趣一致,研究生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但是有时候特别是当导师布置给自己的任务与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力不符或相佐,研究生甚至要学会对导师说“不”。
记: 现在,研究生特别是女研究生可能会因为年龄等原因而放弃或者不愿读博,针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郭: 我强烈建议爱好读书的同学一定要继续读书、读博士,那些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一定要读博,最好报考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学校的各种条件包括科研在国内也是一流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导师、相信学校,坚信我们的导师会把我们培养成优秀的科研人才,当然也可以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研究生一定要热爱科研,要在科 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而且我建议研究生不要选择在职读博,我建议你们直接、系统地读博。
现在社会上可能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女孩子读书年龄大了就成为了“剩女”,广大的女研究生可能受到社会 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学术生涯,而这恰恰是最可惜的。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
我四十多岁在澳大利亚求学时拿到了“澳大利亚大学优秀女性奖”,我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做了一个题为“教育使女 性体面地生活着”的演讲,当时台下许多听众都哭了。我觉得现在学校需要更多的人性化,对女研究生继续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一直致力于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虽然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关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请问您如何评价我们的《研究生学报》? 您对我们进 一步办好《研究生学报》有什么建议吗?
郭: 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我认为它的确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广大研究生可以在这里展现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我十分欣喜地看到我们研究生院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认为,学 报可以将自身这个平台继续升级,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对于专门问题以及十八大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报可以举办论坛或研讨会集中讨论,邀请校内外学生参与其中。学报还可以针对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学习方法和研 究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讨论。另外,学报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校内研究生,更要与国内重大会议等接轨,可以推荐优秀的文章投稿,如果论文被选上,学校或学院可以给予报销火车票、餐旅费等鼓励补助措施。这样,相信 学报在国内高等学校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后记: 除采访内容外,在我们采访郭教授的中途期间,两名大二的学生来寻求郭教授的指导。尽管不是自己的学生,但是郭教授仍然很热心地指导她们,给她们提供帮助。我们从郭教授身上看到了一代老师的风范。尽管仅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但是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新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女性闪烁的思维,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郭月梅教授简介
郭月梅,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会计师,澳洲 MBA、CPA( 非执业会员) ,曾从事涉外财政财务管理工 作,有较为丰富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项目管理工作积累,出访过美、德、法、意等国,并有澳洲访学、留学经历。现担任《税务会计》、《中国税制》、《税法》、《财经英语》等课程教学工作; 主持澳大利亚科学 研究委员会 ARC 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发表论文 40 余篇,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 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