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民生 孜孜不倦———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陈玉萍教授

时间:2015-04-02浏览:340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第4期,赵兰 余思璐)  

编者按: 六月,骄阳似火。我们如约采访了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玉萍教授。这位温婉儒雅、和蔼近人的学者,一直致力于科研与实践,在农业技术等领域硕果累累。随着访谈的深入,一位心系民生,恬静沉稳的名师形象,也愈发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记者( 以下简称“记”) : 陈教授您好,看陈老师的简历,觉得很佩服也很羡慕,陈老师有着丰富的国内外学习和工作经验。希望您能以过来人的身份、以自己的经验之谈为还在迷茫中的广大研究生指点迷津,让他们能少走一点弯路。现在很多学生在读研之后比较浮躁,能够沉下心做学术的学生已不多。想问下陈老师您当时是如何下定决心走科研这条道路? 当时又是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呢?

陈玉萍( 以下简称“陈”) : 我读大学和研究生是在 1980 1990 年代,当时社会上很崇尚大学的学习和工 作,我也是在这种氛围下完成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并走上大学教师工作岗位的。我们这代人应该说很幸运,与上几代人相比,高中毕业就能够考大学,并且大学学习和工作受到尊重。我自己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 立志从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既是受当时的社会氛围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受到我读研究生所在导师团队的氛围影响。我的导师当时是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专家,也是上世纪 40 年代留美回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祖国 的热爱以及对科研工作的投入深深地影响了我和与我同时代的人。

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学者所向往的,当学术氛围占据了大学生活的主流时,大学中的师生就会自觉和不 自觉地投身教学和科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让学生摆脱读研浮躁之心的办法之一是大力倡导优秀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此感染每一个学生。

至于我的研究方向的确定,则主要是与读博士的研究和随后的大学教学科研实践紧密联系的。读博士期 间的科研素养培训,以及毕业后研究兴趣发展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的立项经历,这些帮助我逐渐地明确了我现在的研究方向。

: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注重“三农”问题,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但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导致了很多农 民被上楼的现象,失去了以前拥有的宅基地,生活成本也加大了。通过对国外三农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农民是一种职业,且和其他职业受到同样的尊重和重视,在从事农业生产前,还要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 欧美农业生产也实现了规模化和机械化。陈老师觉得改善我国“三农”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有目共睹。新时期以来,“三农”问题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失地农户的保护、新型农民的培育、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我个人认为,在三农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改善和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促进传统农户生计模式向现代农户生计模式转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农户是农村最基层的生产和生活单元,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 是农民和农户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和农户的生计问题,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 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农民这 一职业才会与其他职业一样真正受到尊重,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问题。

: 今年夏天我们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生,相信陈老师您和我们一样也是非常依依不舍。您觉得今年的毕业生与以往相比,在学术研究或者其他方面有哪些变化? 对于依然在校的研究生,您又有哪些期望和建议呢?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依依不舍的告别季节。看到同学们满怀理想,踏上征程,我从心底为同学们感到高兴。一年一年,看到同学们越来对越对学习充满兴趣,越来越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也越 来越多地在学术研究上迈出新的步伐,我看到了学校未来发展新的希望。

我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够从学长的大学经历得到启发,能够更加扎实地打好专业基础功,同时在专业成果 方面有更多的产出,为社会做贡献,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请大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尽量参与老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在学术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到这些, 你们一定能够成功。

: 我校《研究生学报》自 1983 年创刊以来,已经历 30 个春秋,希望陈老师能够为我们研究生学报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

: 我希望研究生学报更多地反映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既刊登学术论文,也要有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图片和新闻,还要有导师及其团队的合作工作新闻。我真心祝愿研究生学报越办越好。

 

陈玉萍教授简介

陈玉萍,女,出生于 1964 年,安徽马鞍山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博士 学位; 1998 1999 年赴波兰波兹南农业大学留学一年; 2004 2005 年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进修半年; 曾经受聘 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农业专家在中国偏远贫困山区从事一年的农业技术扶贫工作。现任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其主要的研究工作围绕两个方面,第一,农户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分 析。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陆稻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效应; 采用多部门模型分析陆稻技术采用对收入在 农户间分配的影响。第二,疾病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分析。利用大样本数据分析贫困农户疾病状况,考察农户大病经济成本; 从农户资源禀赋、疾病特征和“新农合”制度方面探讨农户疾病风险处理策略。在《农业技术经 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主要论文有:《西部户用沼气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以四川、陕西和内蒙古为例》、《南方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研究———来自四省的农户调查》、《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及其对棉花价格的影响分析》等,著有《农业技术扩散与农户经济行为》(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 等著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 三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赴英国、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教学方面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本科生通识课程教改立项; 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曾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一、代表性著作主要著作

1.《农业技术扩散与农户经济行为》,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问题研究———来自西部贫困地区的证据》,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3.《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及农户的处理策略》,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二、代表性学术论文

1.《西部户用沼气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以四川、陕西和内蒙古为例》,载《农业技术经济》2006 年第 3 期。

2.《南方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研究———来自四省的农户调查》,载《经济问题》2007 年第 4 期。

3.《南方水稻干旱与农户和政府的处理策略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2006 年第 12 期。

4.《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载《中国农业科学》2010 年第 17 期。

5.《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分配的影响: 来自滇西南山区的证据》,载《中国软科学》2009 年第 7 期。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水平影响因素分析》,载《农业技术经济》2010 年第 12 期。

7.《贫困地区农户大病风险及其经济成本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2010 年第 10 期。

8.《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年第 4 期。

9.《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及其对棉花价格的影响分析》,载《现代农业科技》2010 年第 11 期。

10.《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软科学》2010 年第 4 期。

11.《农村老年人多占用医疗资源了吗? ———农村医疗费用年龄分布的政策含义》,载《管理世界》2010 年第 5 期。

12.《贫困地区农户医疗服务需求与 Grossman 模型———基于湖北省红安县农户调查的数据》,载《生态经济》2009 年第 5 期。

三、主要项目

1.   2009 年农业部软科学项目: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研究。

2.   200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南方水稻生产的干旱风险及农户的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