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与方法: 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利器——读《研究方法的第一本书》有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02浏览次数:1002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第2期研究生学术与人生发展专题,刘先辉

目前,在校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论文撰写、课题参与等学术研究的压力。论文质量的高低、课题能否按时完成,都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 体,以抽象性为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如何形成有效的概念、判断与推理并依照规范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解决问题? 怎样从众多的原始资料遴选出适合自己论文、课题的东西? 这都是研究者必须考虑的。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就是一本解决上述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书籍。《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中译名: 《研究方法的第一本书》,下称“《方法》”) ,由伯明翰大学教授 Jona-than Grix 所著。Jonathan Grix 教授并非专门从事研究方法与技巧工作的教学人员,但对这门课程却有着独特的 兴趣。 该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孙冰洁、王亮翻译,属于帕尔格雷夫研究技巧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共计有研究 的本质、研究的重要范式和方法、研究中的学术规范、剽窃和伦理等九章内容组成。笔者就本书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术兴趣与研究工具: 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地做事,很难激发人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件事情很难做好。现在,随着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论是出于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动机还是真正有志于走 学术之路,发表论文、参与课题都是硕、博研究生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敷衍了事、推脱责任绝非研究生所为。因此,与其被动接受,倒不如在学习期间找到自己兴趣所在,摸清其内在规律并展开研究。正如《方法》所说:[1]( P6)“你应该以对现有的知识主体贡献一些新的东西为目标,而你如果做不到,你就没有硕士、博士的选题”。[2]( P6)如果研究生能够将兴趣和能力结合在一起,“会确保你有很好的机会在相同的学习期间内取得成功”。 因 此,全日制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开展研究之前,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有了兴趣之后,作者认为下一步就是了解本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术语。如果在开展研究之前根本不懂得或者不了解有哪些概念性的工具和术语可供选择,那等到的要么是闭门造车,要么是异想天开。[3]( P12)《方法》把研究工具和术语看作是开展研究的“脚手架”,这种比喻恰到好处。如果“脚手架”没有搭好,谈 做好研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方法》中,作者提出了“研究工具的连续封闭区间”,“一端是‘解释’社会现[4]( P13)象的意图,另一端是‘描述’社会现象的意图”, 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存在着理论、模型、类型学、理想模型、范式、概念等诸多的工具。在所有的工具中,“理论”是研究中使用的最复杂的,而“概念”则是最频繁、最常用的。“概念”是对一些特定的假设的实证现象进行的提炼,在解释中可以被当做一种速记类型来使用,它是构 建理论、假说、解释和预测的基石。“概念”可以被看做一个想法,或者一种主张,用一个或者几个词来表述或者简要叙述。虽然处于最简单的阶段,但是作者又专门提醒: “不要错误使用那些在特定时间点开发的用于描 述特定现象的依赖大于大背景的概念”。例如对“自由”概念的解读: 匈牙利诗人裴多芬写到“生命诚可贵,爱 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以前我们感到很不理解,以前大多教材也持批判态度。作为载体的生命 都没有了,再追求爱情等又有何意义? 其实,要正确认识“自由”的概念,必须考察它产生的背景,“自由”是相对于西方封建专制而言的,核心是人民主权的学说。“自由主义者”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人人都 有潜能,提倡用自由主义消灭封建专制,从而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正是这种思想,人们才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推动了人性解放,并通过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因此,把自由仅仅理解为自由散漫、不守纪 律,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综上所述,开展研究之前有足够的兴趣,并花时间去学习“领域内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在研究过程 中遇到的核心概念,并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思考。考虑它的起源,是否适于应用并符合使用背景,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贴近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提高研究的说服力。

 

二、本体论、认识论和范式: 开启学术研究的钥匙

 

写一篇好的文章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甚至达到“立言”境界,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我们要呈现清晰、准确 并有逻辑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沟通并展开辩论,那么就需要知道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并懂得他们的研究范式、方法论、方法甚至是原始资料选择的核心假设。在介绍研究范式之前,作者特意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本体论与认识论,并认为“本体论和认识论对于研究而言就好像是地基对于房屋而言的[5]( P50)关系,它们构成了整个建筑物的基础”。

 

什么是本体论和认识论呢? 就上述两个名词而言,大多数研究生相当头疼,作者也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并尽 量用平实的语言去解释。本体论是“所做出的关于社会本体本质的主张和假设,关于存在着什么、它们组成单元是什么及这些单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主张。简言之,本体论的假设关注的是我们认为是什么构成了社会本[6]( P52)体”。 也就是说,对于世界上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我们都有自己的看 法,但是在你选择研究论题之前,本体论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固有的”。如果说本体论是关于我们可能知道什么的,那么认识论就是关于我们如何去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心的是关于认 识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它的方法、确认和“获得关于社会本体认识的可能方式,无论它被理解成什么样。简言[7]( P56)之,是关于我们如何认识假设其存在的本体主张”。 认识以及发现它的方式并不是静态的,而是永远处于 变化之中。例如从武汉到北京距离 1200 公里是客观存在,如何抵达目的地呢? 可以选择坐火车、开汽车、乘飞 机等等。面对诸多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作者还 用图表表示诸基石之间的关系: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方法→原始资料之间。转化为平实的语言就是: 存 在着什么→关于这种客观存在我们能够知道什么以及如何知道→我们如何着手于获得认知→我们能够应用哪 些准确程序去获取认知→我们能够收集哪些资料。

 

理解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另外重要一个研究基础即为范式。范式( Paradigm) 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 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范式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传统观点认为,在现 实生活中主要存在两个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范式和诠释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过去一个世纪中最占统[8]( P71)地位的研究范式, 它建立“在一种现实主义、基础主义的本体论之上,把世界看作是独立于我们对其认识[9]( P72)的而存在的”。 实证主义者在开展研究时,试图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社会世界,并力求寻求研究中的 “客观性”; 与实证主义研究方式形成对比的是,诠释主义研究范式建立在“一种反基础主义本体论基础之上并[10]( P76)赞同世界不是独立于我们对其认知而存在的观点”,     它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看作是彼此可以区分的,[11]( P76)并认为“认知在理论上都承担着主观因素带来的重负,所以‘客观的’分析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完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 与传统将研究划分为两个纯粹、相对独立范式 观点不同的是,作者认为还存在另外的范式———批判现实主义范式。他认为通过范式的糅合,“并不是把各学[12]( P91)科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无缝的解释或者理解,而是要与其他学科分享观点、最好的实践和方法”。   本书通过解释实证主义、诠释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范式的核心、特点和应用视角,让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各种范式,从而夯实开展研究的基础。在研究中要达到合理的预期目标,从具体应用上来说,我们所做的各项活动应当符合这些本体论、认识论、研究范式等环节。在开始研究之前,如果基础部分出现了偏差,很难保证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如果认为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按照正常的推理方式并进行论述,结论就不会背离社会所接受的结果,在一定情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进行学术研究,必须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按照正确规范的方法才有可能不致让真理旁落。


 

三、学术规范、剽窃: 研究中必须面对的话题

     

学术规范、剽窃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话题。例如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承认论文存在“有悖学术标准”的严重缺陷,不得不请求校方收回他的博士学位并因而辞职。在国内,不必说硕士、博士,某些知名教授深陷“抄袭门”也是屡见不鲜。本书中作者也表示了这种担忧并批评这种现象,他认为剽窃“现在确的参考体系,包括记录你所引用资料的准确页码、书名、期刊或者报纸的标题、作者”等内容,即应当符 合学术规范性的要求。规范性的培养需要注重细节,例如养成全面记录阅读文献细节的良好习惯、尊重别人的 隐私和秘密、使用准确的数据等,这些建议都值得我们借鉴。

 

研究具有独创性是硕士、博士开展学术工作的前提,如果把“研究”看成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甚至重复,也就丧失了它本身应当具备的意义。研究时如果缺乏规范性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可能会扭曲研究者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并产生坏的示范效应。如果任由这种风气蔓延,学术研究将逐渐败坏,甚至会扼杀研究者的创新动力。因此,硕士、博士们应当从心底认识学术不规范、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严重性,避免以上行为。

 

结语

 

笔者阅读外国专著时总有畏惧的心理,但在通读这本书时却较少有晦涩难懂之处。这充分说明在抽象思维方面,东方与西方是大致相仿的。但是,总体上感觉有些段落、语句并不是很通畅,可能是译者过于关注原文的翻译而未考虑它们产生的语境的缘故。瑕不掩瑜,如果要学习研究方法,本书绝对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注释:①具体参见 http: / /www. birmingham. ac. uk /staff /profiles /sportex /grix - jonathan. aspx,2012 - 11 - 22。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英]乔纳森·格里斯. 研究方法的第一本 书[M]. 孙冰洁.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刘先辉( 1976— ) ,男,河南洛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学专业 2011 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