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研究生朋友的三点寄语——苏应蓉 (专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02浏览次数:1681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1期研究生学术与人生发展专题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语对于学子们来说,应暂且可以理解成: 在学习与生活中 寻找自我,安顿我们容易迷失的心,体现出此阶段的生命意义所在。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想我仍有对于刚逝去青春的深刻记忆与怀念,也积累了些许时间沉淀过后的顿悟。虽无法传承成功的真谛,那就总结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思考与共勉吧!

  

点燃心灯,引导人生之路

 

每年九月桂花飘香之际,也是导师见面会之时,当看到那张张经历过小小磨难之后舒心与飞扬的年轻笑脸,我想此时的学子们心情正如当年的自己: 一丝自豪,几许期待,对未来似锦前程的万分畅想。然而,随着课程来临,新鲜与激情慢慢褪去,对人生发展的茫然与研究方向的一头雾水却如潮水般袭来,可能也已经拉开了混沌的序幕。若能静听思语,人心的散乱无外乎两种,一是昏沉、另一是浮动。昏沉是空过时 日,不思进取。浮动则是见异思迁、摇摆不定。我想对于胸怀远大抱负的年轻学子,是否更易陷入浮动的散乱中呢,至少我曾经如此,故也有着如此的切肤之痛! 回首重新审视,年轻时确要志存高远,因为目标的高度决定 了努力的起点。但事实呢,过程中所遭遇的诱惑或困难往往使人抽身而退,见异思迁,最终的留下只能是那半途而废过后、仍需无奈收拾的不堪残局。与其如此,不如目标设置初始时多参考长辈和成功朋友的意见,尽可 能使其合理与可操作,从此甘心追随,无怨无悔。“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坚定的目标开启了通往胜利的大门,而永远知晓方向、有效的行动、脚踏实地的坚毅态度,我想这应是走向成功的素质吧! 路途遥远时,不妨理清思路,制订计划。计划越具体,执行得越确实,越能胜券在握。但即便如 此,人生的道路有鲜花,也有荆棘,甚至无法忍受的煎熬。当你路途中踯躅不前时,你是否能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决心? 在没有背负家庭包袱的年青时段,这绝对是一副最有效的强心剂。再坚韧点,再坚持一天,你终会看到天空中那一轮经过风雨飘摇后的绚丽彩虹。人生的微妙之处,在于你永远无法预测下一秒,而心态却是保持快乐幸福的确切源泉。纵向来看,阳光大道上享受的幸运儿,也许难以想象以后的自己怎会经历那么持久的岁月蹉跎; 行走在崎岖山路的苦行者,也会有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时候。世事一切无常,借用阿甘名言,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这就是生活赐予的礼物,无论是甜是苦,都要仔细品味。横向来看,人与人之间个性不同、背景各异、际遇更是千差万别。即使同窗学子,有人注定是万人瞩目的领导,有人成为风光无限的企业家,有人承担学术研究,也有 人处理普通事务。不用艳羡也无须抱怨,充分接纳自己。幸福的指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确定目标,有效行动,调整心态,去拥抱未来人生路吧! 不要遗忘了沿途的风景,用心地读书、勇敢地恋爱、 拥抱大自然、适当的疯狂,生活与学习,统统都要让它们在这个青春季节花繁叶茂。

 

职业的规划,掌握得住现在,看得见未来

 

人生发展就是一个经营过程,规划的不同决定了过程的千差万别。估计对于研究生学子来说,首当其冲的当属职业规划,其目的在于掌握现在,看清未来。

 

方向未明确时,是否应该放慢你那莽撞的脚步,停跓下来思考片刻: 结合生活与学术背景、集中精力寻找出自己的真正志趣。若向往学术道路,就心无旁骛地徜徉于科研与理论的海洋中,让研究及发表论文成为生活的 主旋律; 若有心走在职业的技术轨道上,从业证书也许会为你插上展翅高飞的羽翼。然而如何选择? 注会、金融分析师、英语等级证书、抑或证券从业证书,请结合自身专业,将它作为媒介,帮助自己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 结合的能力,以体现真才实学。

 

关于实习,虽然老师观点尽不相同,而我并不反对。个人认为,校外经历有助于研究生明确学习目的,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提前搜寻社会资源,通过经验以更好地构建职业规划,也有利于在校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和 研究。在自己、导师甚而家庭朋友的努力下,实习单位的选择更应注重“前途意识”。研究生就业面狭窄,学习期间有的放矢的实习经验可以帮助学子们将来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不可否认,当下精心的职业规划与在校学习往往会出现显著的冲突,这就需要学子们掌握平衡的技巧,适当的沟通、时间与精力的合理分配,才能让学子们的职业规划之路畅通无阻。人生之路,本来就是由需要平衡 的多种要素构成,权且作为提前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研究生教育是专业教育,学子们更须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常常思考,学以致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的首要交流途径。经过了学生至荣升导师的岁月后,蓦然发现师生之间原来也是一份缘分。年长学者学风严谨、知识渊博; 年轻教师思想活跃、学识前沿; 有的导师以高超学术为载体、身兼数职,人脉广泛、为你引导资源; 有的导师偏好潜心研究,却也能为你腾出相对充裕的指导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抉择导 师无法掌控,也无所谓优势。导师皆有能力从宏观上把握专业领域、甚至人生建议,但却无法事无巨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无须囿于导师的知识结构,遵循自己的志趣,多与导师、其他老师甚至同学交流,正所谓学高为师。仍记得当年博士班的同学们对高级计量运用如火如荼的交流与讨论,真正催生了不少高质量 论文。各自精彩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各具特色的治学方式都能构成相互学习的前提,形成具有活力的学术互动氛围。

 

研究生阶段进入实质性学术研究。常闻大师们的忠告,学子们作研究时要立志创新,避免在前人工作上修修补补。于我而言,倒更认同于国外学习时某华人教授的观点,科研,就是研究者们前仆后继地刷墙,其目的只 为弥补那随时间与环境变化时墙上所显现的瑕疵。对于学术领域初始乍到的研究生学人来说,更应是如此吧。多看文献,多关注经济与社会新动态,若能在前人基础上改变一个甚至微小的假定,也许就能撬开你研究领域 的一片崭新天地。关于学问之道,普通教师的我无法班门弄斧,就借用林毅夫的观点与大家共同学习吧!  以《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为视角,他认为“博学”即是学习现有的各种理论,从不角度观察与解释同一现象; “审问” 要求理论必须符合内部逻辑,达到所得到的推论与所要解释的现象一致; “慎思”的功夫在于直接观察现象与 洞悉现象背后逻辑的思维活动; 而“明辨”能力则是辨别众多社会与经济因素中最根本的那个因,以获取最有 力的解释和检验能力。此外,我个人经历与弯路真心希望给学子们带来一个小提示,那就是潜心学点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些技术方法能帮助你避免研究时的掣肘,甚至可以助上一臂之力。

 

人人都希冀着付出一定伴随着回报。然而,学术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上专业方向选择的逡巡、学术研究时的无助、投稿石沉大海后的焦灼、不被认可的沮丧。对于学生的你来说更是如此吧! 是否有这么一个为你量身 度体的渠道,它公平公正、不须取巧,借这方天宇让你小试牛角,为你营造一片足以鼓励科学研究与专业兴趣生成的校园学术气氛? 我想,《研究生学报》应是这么一座极佳的平台吧! 通过它,聚焦一起的交流,一点一滴的 积累,是否也会发现,社会现象的感受和理解、经济规律的揣度和驾御,原来可以使得学问之道变得如此有趣。而通过大家的多写多思考,又为这个平台注入风格迥然的观点、理念甚而意趣,共同将它打造的生趣盎然。

 

 

这是一本属于你的杂志,它不张扬,像你一样安静; 它有力量,像你一样经时间去历练; 它有前途,像你一样 雏鹰展翅。祝愿财大的学子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在未来岁月大展鸿图,越飞越高!

 

作者简介:苏应蓉,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2002 年赴德国参加柏林DSE 基金项目“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政策”进修; 2008—2009 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