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经典名言,至今发人深省。的确,在这样一个“电脑与网络齐飞,微博与微信共享”的互联网时代,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在逐步改变甚至侵蚀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一名法学研究生① 来说,如何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顺利过渡、实现大众教育到精英教育的完美转身、达致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的高度统一,绝非易事。是四处求教、及时借鉴他人经验,还是反复试错、逐步摸索独家秘笈,自然因人而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此仅想和大家一起思考这个弥久历新的话题: “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读书?”
一、回归与坚守:经典阅读的本位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信息社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知识、信息的获取和交流方式。“看书就找电子书、有疑问找‘度娘’、写论文网上搜”,这可能是当下风靡校园、并届届相传的课下学习“葵花宝典”。然而,繁华背后并非无隐忧,“在网络时代,必须警惕: 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但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却愈来愈少! ” 克服“快餐文化”、“股勾文学”② 的喧哗和浮躁,正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利弊,并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秉承专业学习的立场、培养学术研究的素养,至关重要。
对一名法学研究生而言,即使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也需要根据专业研习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传统的读书习惯。诚如曾国藩家书中告诫子女所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有志”、“有识”、“有恒”都是我们养成与坚守读书习惯的关键。较之电子产品,传统的纸质书籍,不仅在体系内容上更 为规范和科学,而且其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和历史传承的集中体现,唯有安静恬淡地阅读,才可领悟其真谛。学术概念的严谨阐释、法学体系的规范表达、学术争鸣的循环推进,都需要在阅读中予以把握和体味。 坚持读书习惯,首先是要坚持阅读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应对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利器,可有效避免沦为各种流行文化的肤浅受众。而且从根本上而言,“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 在浩瀚如海的书籍中何谓“经典”,新入学的研究生面临着 诸多选择的障碍和困难。所幸日积月累并不断更新的专业参考书目、导师书目清单,都为我们省却了许多筛选的烦恼。此外,新近上架书籍的业内评价、社会反映、年度清点等,也为我们了解该书的可读性提供了一定 参考。
在专业经典书籍之外,还需广泛阅读有益于人文素养、智识图景的其他人文社科类书籍,对法学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尤记上研究生伊始,笔者导师便明确要求读书要“精”但不能“窄”,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其它专业书籍也要有所涉猎。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后随着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知识体系的不断匡正才深感导师之 远见。的确,社会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若过于强调或孤立法学的功能,只能使自己陷入“法学万能主义” 抑或“法学浪漫主义”的泥沼。只有广泛阅读、注重以“人”为本位的关怀提升其思想境界,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丰富其理论体系,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现实关怀游走于法律与社会、历史与现实、规范与价值之间。
二、谦卑与批判:经典阅读的关键
诚如学者所言“知道什么是某个学科的经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走进这些经典,并且学会从经典提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世界”, 明确了经典阅读的方向之后,如何“咀嚼消化”这些经典,则是我们研究生学习的关键。
首先,从态度上而言,要对经典书籍及其作者持有一定的尊重与谦卑。“满招损,谦受益”,的确“知性上的轻率和傲慢,往往会令我们与许多好书擦身而过”。 许多研究生不乏这样的体会( 其实笔者也曾经历过) ,即 通过对书名、目录、核心观点的简单浏览之后,便以为窥其全貌。这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快速读书法”,因 网络搜索引擎的大量运用,更为普及。而对于专业研究学习而言,只有对原著与作者持以尊重之心、谦卑之礼,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该书的研究主题、论证思路、核心观点。这种心态,不仅仅在于对该书内容的简单拿来,在 更深层次上体现的是读者与作者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同时,在阅读文本选择上,首先外文原典,其次译本; ④ 首先经典原著,其次二手文献,这也是对原著尊重谦卑的应有之义。 其次,从方法上而言,要对经典书籍进行必要的怀疑与批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原著保持必要的尊敬与谦卑,并不意味着要成为该书的奴婢,全盘接受其所有的论证与观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论证主 题的理论贡献是什么、学术命题展开的体系是什么、体系逻辑性体现在哪里、作者观点有无进一步补充余地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质疑和反思,也是在经典阅读中培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再次,从形式上而言,要注重经典阅读的团队合作与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潜心研读经典的过程难免 过于乏味和孤寂,倘若能充分运用研究生学习中的各种平台( 读书小组、学习沙龙等) ,不仅能对经典阅读进行 有力监督和及时检验,而且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在这种经常的交流沟通中得到提升⑤。同导师、同专业、甚至同学校,以阅读经典、学术交流为志趣的师友同学,都可定期汇报、交流经典阅读的心得体会。《法学方法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政府论》、《论自由》、《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等法学必读的经典书籍,通过这种经常地交流与批驳,达到了理想阅读效果。
三、书摘与写作:经典阅读的提升
阅读经典之后,通过书中论证和观点的总结反思,厘清学术方向和主题,并尝试论文写作,可能是研究生阶段有效衔接阅读与写作的必由之路。网络社会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图片、音频、视频作为阅读的辅助手段甚或替代手段,人们的感官得到空前激发的同时,却失去了思考、总结的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经典阅读中可 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点,采用书摘、笔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归纳总结其思路、体系、思路、观点。经过长期自觉地锻炼,根据不同层次和需要,形成相应的读书报告、研究综述⑥,不仅为读书小组交流提供范本,而且为研究生阶段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在经过书摘笔记、读书报告、研究综述的循序训练和长期积淀后,可以尝试经典阅读后的论文写作。论文 包括课程论文与学位毕业论文,虽因论文的性质不同而略有差异,但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一致的。“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5] 论文写作克服愚钝、逐步精熟,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努力。从最初论文写作的 基本框架,到文献的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专业问题的写作思路,都需借助长期经典阅读所获得的启 示与灵感。在这种长期的专业培养和锻炼中,虽无法达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掌握了 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之后,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也不会茫然无措。
四、结语
书籍,是一种传统型态的网络。网络,是一种新型态的书。如何处理好“传统型态”和“新型态”两种书之间的关系,既顺应网络时代的伟大变革,又坚持经典阅读的传统方式,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难题。我们并不是要否认、排斥网络阅读,只是希冀在网络冲击的当下,能够保持高度警醒、坚守经典阅读传统。“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6] 对于以专业性、规范性、批判性为圭臬的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更为重要。哲学家叔本华在评论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法学研究生只有坚持经典阅读的习惯,才能“配得上这个时代”,配得上法治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注释:
①基于行文需要,此处所言“法学研究生”,即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不包括法学博士研究生。
②这是网络界人士的戏称,即为在 Google 里输入一个关键词,然后用搜索结果拼凑起大量的片段。这也被视为当前出 版业粗制滥造的一大讽刺。
③培根曾将书分为“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三类。在笔者看来,需要“咀嚼消化”的书,非经 典莫属。
④笔者在此并非否认出版外文译本的意义。只是在译者层次不齐、市场鱼龙混珠的当下,如何区分并选择合适的译本,也是一件难事。在具备外语能力的情形下,不妨直接阅读一手文献,则可达到语言和专业双重收获之功效。
⑤目前我校图书馆举办、法学院周其明、韩桂君老师主持的“阅读经典”系列读书活动( 每周六上午 2. 5 个小时,前一 周阅读,每周一本,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研究生参与踊跃,反响良好。
⑥对于文献综述的意义,有学者提出“文献综述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环节,在整个学术研究过 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相关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和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发展。”见路阳: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 原则、结构和问题》,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价》2011 年 2 期。
参考文献:
[1]付子堂. 以书为伴回归经典[N].法制日报,2014 - 07 - 02.
[2]龙应台.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EB /OL]. http: / /www. 21ccom. net /articles /tgjj /2013 /1117 /95472. html,2013 - 11 - 17.
[3][4]周保松. 我读经典的经验[N].南方周末,2014 - 07 - 27.
[5]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6]张汝伦. 我们今天为何读研究生[N].文汇报,2008 - 11 - 15.
作者简介:江登琴( 1979— ) ,女,湖北襄樊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