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生专业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以《法学英语》为例——李剑波(专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03浏览次数:643

         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是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高级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书面语思辨能力。为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 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专业英语的学习定位为“学科英语”,开设一学年,共 4 学分。这相对本科阶段的大学英语大大减少了授课学时,但学习难度更大、内容更专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是教与学的难题。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都具有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优势特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专业英语学习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系统阐述了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学习的概念”与“学习的方法”。
 
        ( 一) 学习的概念
 
        建构主义对学习赋予了新的概念,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单一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学习环境中的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 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 或缺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通过会话商讨问题的解 决办法。协作学习过程不仅是会话过程,而且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 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因此,研究生专业英语知识获得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 身经验去建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多少和照搬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 二) 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界定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生硬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 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1. 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已获得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对任务型的新知识进行探索、发现以便建构知识的意义。
 
        2. 学习者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可能性并努力加以验证。
 
        3. 学习者要把当前课文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学知识( 经济或法学等) 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 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和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 即用英 文交流、专业讨论的过程) 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 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学习者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自己独立求证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 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二、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自主学习中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研究生专业英语自主学习就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的指导意义。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自主学习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并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基于问题的学 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语言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对专业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估 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同时,英语教师应由传统的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重点”的自主学习方案,组织学生实施好该方案,真 正做到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 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三、《法学英语》的任务建构与自主学习
 
        建构的任务由三大部分构成: 前任务、任务坏、后任务,而贯穿整个模式的关键是任务。建构任务的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借助已有的基础英语技能学习法学知识,在法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专业英语语言,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一周任务的准备,然后在课堂集中演讲与讨 论去完成任务,教师采用分项评分和课堂提问来检测是否达到目标。
 
        任务建构中按照难易恰当、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每一单元的任务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由数个小 任务( min - task) 构成一串“任务链”,使教与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对难于用英文表述的法律概念,学生可适 当插入汉语表述。任务建构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任务可分为: 分析探讨课文内容、中西 法律问题比较、针对性提问讨论、小组对抗辩论以及课后写作与翻译。
 
        ( 一) 任务构建步骤
 
        1. 任务准备( Per - task) : 法学英语教学单元内容是以问题探讨为主题,三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 教师讲授每单元的课文一,以引入任务,介绍主题,主要是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英语语言和法学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完成任务的基本步骤。如: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国际离婚中婚姻财产与抚养权的法律诉讼”,
其中课文一的内容是“国际离婚诉讼中的司法权与程序”由老师主讲。英课文二和课文三均分别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自主准备。要求学生了解欧美国家有关离婚的法律规定,在比较中国婚姻法中有关离婚条款的规定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评论。
 
        2. 任务环节( Task Cycle) : 全班每个学生都要求作一次课堂演讲任务。第二单元要求学生每二人或三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二“婚姻财产与抚养权的界定”( 约 1500 英文单词) 或课文三“婚姻财产与抚养权判决令的执 行”( 约 1500 英文单词) 的独立理解后,进行课堂演讲( Presentation) 。这一部分任务的核心可分解成新词( 20个以上) 和专业术语( 5 条以上) 的查阅,文本结构的分析,法学观点的分析,课堂演讲( 约 10 分钟) 和针对演讲 内容解答五个以上的同学提问( 约 5 分钟) 。这五个小任务构成了任务链,任务的完成也就是教学进程的推进。
 
        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法学知识。首先,学习小组要查阅核对文本中的 专业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去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资料,可以共同讨论,也可以咨询同学法学老师和英文老师。其次,小组同学要用英文写出文本内容的提纲和评论。最后,小组同学要为演讲准备流利的英语,这一过程包 括纠正单词的读音和句子的语调,反复连贯演讲内容。课堂演讲任务的完成包含了课前小组内的协作和课堂内与同学的交流互动,实际上这一过程不仅演绎了合作学习,而且获得了新知识的建构。
 
        3. 任务评估( Post - task) :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演讲和问题回答等进行现场点评。学生展示各自完成任务的 情况后,进行分项评分和总结评比。
 
        ( 二) 任务的完成与评价
 
        任务的完成是建构任务学习的最后环节。教师既要通过 QQ 群和专用电子邮箱课后指导学生,又要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为在真实的法学专业英 语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演讲和问题回答等进行现场点评。学生展示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进行分项( 文本结构分析、内容的理解与评论、演讲的语音语调与流利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评分和总结评比,而 这些学习过程的记录和描述都是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每一单元学习任务的完成都贯穿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课堂内的演讲与讨论是学习环境中的理想“情境”,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课前准备阶段的 小组共同探讨分析和课堂内小组讨论以及问题回答是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协作”,有利于建构内容的深化。
 
        学习者通过“会话”商讨计划、分析问题。“意义建构”使得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新的提升,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当然,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科英语学习中的实施必须以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当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同学的帮助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者简介: 李剑波( 1963— ) ,男,湖南南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