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研究生何强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发布者:游巍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1505

(通讯员吴玉兰姚健)429日—30日,第三届“向世界传播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学的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叙述”。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吴玉兰教授与其硕士研究生何强合作论文入选并受邀参加会议,吴玉兰教授因故未能出席,何强代表导师出席会议并宣读论文。

    本届研讨会是由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旨在于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西方交流的语境下,探讨中国如何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对话。博洛尼亚大学亚洲事务校长代表安东尼奥·费奥利教授、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教育参赞罗平先生、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莫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蔡雯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并阐释了本届研讨会的宗旨和意义。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国际传播中报道方式、理论概念、叙事手法等具体议题进行研讨。


与会专家合影

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作出思考,她认为中国目前的重点媒体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缺失转换性话语、解释性话语、修复性话语、矫正性话语。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从中国图像史学谈及“图像中国”的世界性叙述形态建构。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从记者心态史的角度来看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宣传主义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艾红红教授以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为中心考察抗战时期国民党国际宣传体系的建设。北京邮电大学周晔教授讲述了新媒体技术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要把新媒体当作一种理念。

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冯禹教授探讨了外国人用汉语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并以哈佛大学的汉语教学改革为例思考了汉语能否真正成为国际语言。瑞士日内瓦大学陈亚丽基于瑞士华人女性移民的微信使用情况,探讨了社交媒体与海外华人的身份构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叶曲讲述了西方世界新媒体如何制造“中国制造”。

研讨会现场

    何强宣读其与吴玉兰教授合作论文《重塑与建构:全球化语境下“工匠精神”传播的文化意义追寻》。他们从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入手,通过对传播工匠精神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了经济传播的重塑与建构过程。他们认为,“工匠精神”的传播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国经济具有了民族品格,同时拓展了经济传播的维度和深度,赋予了经济传播民族品格和文化烙印,再造了经济传播影响力。

    博洛尼亚大学戈蓝迪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工匠精神”的研究很有价值,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新的研究切入点,它展示了新的中国形象,他认为,我们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提高城市生活理念质量开始去提高中国经济质量,进而在“一带一路”的格局中去塑造中国的国家品牌。吴玉兰教授与何强以传播“工匠精神”的作品入手,探讨新格局下的经济传播,这是在财经新闻研究方面的一次突破,从新的视角去探析经济传播,对新理念下的经济传播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何强宣读论文

    此次会议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相关媒体报道,他们认为,中西学者探讨在“一带一路”语境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有利于向世界分享中国的创新力,构建新的“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据悉,新闻学院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学术论坛,这是该院研究生培养的特色环节。截至目前,该院研究生已赴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开拓了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了研究生学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