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发布者:雷霆发布时间:2018-07-16浏览次数:1307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与发展趋势

一、学科发展历程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科学总结经济运行和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覆盖以下三个领域:一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二是分析和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经济思想的演变与创新;三是通过对经验现实的抽象分析与整体综合,揭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及其基本性质,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具体分析与解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人类社会对于经济现象的思考历史悠久,“经济”一词本身就可追溯至2000年前对于家庭资源的管理如何满足其需求的技艺的思考。但系统化的经济学科在西方一直到18世纪才出现,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思潮的兴起而得以产生,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理论经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的经济关系。高度概括了经济关系中的各种概念和范畴,并给出了一般性的研究方法:历史方法和辨证方法,探索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确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科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内容也更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以其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为理论经济学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理论经济学的范围有了重要扩展,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世界经济等传统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发展,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随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各种流派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中国理论经济学格局有了显著调整,西方经济学成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向创立并日臻完善,成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新的组成部分。

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经济学的有益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使理论经济学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更为有效地发挥理论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作用。

历史上,我校理论经济学是在原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归并、整合而成的。其中,政治经济学学科始建于1949年,是建国后国内同类学科中设立最早的学科点之一。1953年的院系合并中,理论经济学荟萃了中南地区十余所大学理论经济学各领域师资和图书资料之精华,成为当时中南地区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理论经济学学科点。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理论经济学已成为在国内同类学科点中处于前列的学科点。1997年我院理论经济学被确定为财政部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1981年获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获在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资格,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至此,我院现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有7个博士点,即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和法经济学;有8个硕士点,即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法经济学。经济学院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个层次的学科培养体系。

二、学科内涵和学科范围

理论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设的要求,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不断地进行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理论经济学以对人类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科学认知、思想发展的历史知识,以及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知识基础。

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制度分析为主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方法;(2)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实证和定量分析为主、以规范和定性分析为辅助的研究方法;(3)其他注重制度分析、演化分析、心理分析等研究范式的方法;(4)各种范式中运用的数理和数量的方法。

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6个学科方向。

1.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科的基础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政治经济学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经济思想史:是研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和学说产生、演变和发展历史的学科。经济思想史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关系变迁的思想的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体制和重大经济政策演变的思想的历史,是广义上的人类文化思想在经济领域的思想反映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3.经济史:是研究历史上各种经济社会形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经济史不仅对于认识经济现状,而且对于经济学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史学科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完整和准确的理解,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与手段。

4.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西方市场经济学国家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几大体系发展而来,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或流派。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逐渐增多。在方法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越来越突出数量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5.世界经济学:是以世界经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科。世界经济学科在对世界经济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特殊矛盾及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规律。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世界经济的构成,即各国经济;国际经济联系;世界经济整体。

6.人口、资源与环境: 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互相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三、学科发展趋势

结合学科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学科特点来看,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理论经济学内各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交叉的趋势,以及理论经济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如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有新的发展;

(四)随着理论经济学学科规范程度的提高,计量方法、数理方法、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理论经济学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能胜任和理论经济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体包括: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深刻理解并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评价和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完整地理解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晓西方经济学、前言和发展趋势,熟悉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系统、深入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熟悉国内外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问题,清楚地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进展和趋势,特别是对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地研究经济问题;具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独立研究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与社会经济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熟练地撰写本学科的科研论文和报告。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一)知识结构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专业水平,申请人获得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

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需要熟练并牢固掌握理论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1.基础经济理论知识

需牢固掌握高级宏、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应当能够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基础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2.专业性知识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需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应熟练掌握世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有较深刻的了解,并能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应牢固掌握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中国和外国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熟悉中外经济史知识,理解经济史学科发展的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拓宽研究现实经济的视野和深度。应深入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能够洞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提出合理的理论建议。

3.工具性知识

需深刻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能结合实际经济情况构造经济模型,开展实证研究,为经济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4.研究方法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应在掌握系统的理论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历史分析和辩证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推导能力与相应的数理知识。

5.外语能力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必须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特殊学科方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要求博士学位攻读者熟练掌握第二外语),能够用外语准确表达学术理念和思想,与外籍学者用外语进行顺畅沟通。博士生应具备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外文文章,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独立专题演讲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为保证所培养的博士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理论经济学博士生课程体系设置为:

1. 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理论课。

2. 按各自专业设置学科门类前沿课、专业课,专业课的设置应紧密结合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来设定,具体为:

1)政治经济学专业: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前沿专题、国际经济学前沿、现代企业理论、新政治经济学前沿

2)经济史专业: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专题、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国外经济史学流派。

3)经济思想史专业: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及流派研究。

4)西方经济学专业: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前沿、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前沿、发展经济学前沿、城市经济学前沿

5)世界经济专业: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开放经济理论与中国开放实践专题、国际经济合作前沿专题、当代国际贸易前沿专题、世界经济周期研究专题

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研究。

3.公共选修课(从我校当年博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开课目录中选修)。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博士生培养的宗旨是教育和训练出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诚实可靠、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并具有强烈科学责任感的科研工作者。博士生需要具有下述基本的学术素养:

具有热爱祖国、执着敬业、勇于创新、攀登高峰的开拓进取精神,具有探索求真、科学取证的求实精神。

博士生应是有着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厚的专门知识并具备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先人才。博士生应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除了具备较强的学术素养,博士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有基本的估计。

(二)学术道德

博士生要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博士生必须落实并强化遵循学术道德的意识。在校期间,博士生必须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除此之外,博士生应诚实客观,严谨认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维护科学诚信。

四、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要具有把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能够批判性地阅读理论经济学文献和某一专门领域的原始论文,能够阅读发表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刊物上的论文。

熟练掌握理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演进轨迹和学术渊源;能够顺利的领会、理解、掌握、巩固和理论经济学相关学科方向的专业知识,通过导师指导、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交流谈论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必须具备方法论知识,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必备方法。

具有系统地整理、识别有关理论研究和现实重大问题分析的信息源的能力,并能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学术鉴别能力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是学术鉴别能力的基础。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的学术鉴别能力表现在申请人对自己或别人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合适的判断。要能够对各种理论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能够对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能够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博士生的学术鉴别能力表现在能够就已有的、相似的或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出判断。能够确定新的前沿问题,理解所要进行的研究怎样、在哪里和以什么方式能够增加已有的经济学知识。

(三)科学研究能力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至少应包括:阅读理论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写作与表达能力等。

能够在合适的层面上提出理论问题,能够对理论探讨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应当具有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研究项目,设定理论模型,并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推理和论证,能够有效地搜集、处理和评价数据,并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四)学术创新能力

要具有创新性思考的能力,能够运用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批判、综合,并形成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要具有发现未知的研究领域或在已知的研究领域发现尚未研究或虽被研究但研究得不够深入、全面的问题的能力;应当具有能够创新研究方法的能力以及发现与运用新的论证或论证材料的能力。

(五)学术交流能力

应经常参与撰写与经济学相关的学术报告,每年至少参与地区性的、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一次,以便有机会与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系,参与科学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和专业能力。

(六)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经济学博士生应具备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独立性思维和捕捉灵感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即在创新活动中完成创新任务的具体工作的能力。

(七)教学能力

博士生多会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需具备全面系统的教学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具体包括:(1)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5)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八)其他能力

理论经济学博士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交往协调能力,同时应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并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的依据。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一)选题要求

在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选题非常关键,问题的选择既是基础研究也是应用研究活动的核心。选题既可以侧重于专业基础研究,也可以侧重于专题研究或对策研究,或是三种研究的综合。

博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做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能够体现出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或前沿性。

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主要围绕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展开。比如: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梳理和解析国际层面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后续研究和发展趋向。②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趋势。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些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继续坚持“注重理论基础、关注中国问题”的观点,聚焦改革开放经验总结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从理论和国际经验比较的视角,讨论经济发展中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和趋势。⑥中国经济思想史,讨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关于经济发展的观点及其内在关系,特别是侧重讨论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的发展脉络。⑦外国经济学说史,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讨论外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流派及其相互关系。⑧人口变动、城市化与社会转型,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讨论人口变动、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之间的影响关系。⑨人口变动与社会保障,讨论在人口模式转变和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构建更为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思路、路径和政策。⑩能源与环境,在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讨论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通常博士学位论文只有一个主题,该主题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文献综述

博士生在能够对知识的状况作出改进之前,首先必须要了解知识的现状,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在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或看法,从他们的工作中吸取营养或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还应当对要进行评论的文献进行概括而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这种概括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先前的研究进行详细的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当前的研究相关的先前的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先前的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价是文献综述的一个基本方面。

在对文献进行评论时,不应忽视与研究相关的经济学基础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者有必要对概念思考、分析程序、经验证据等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进程提供全面的考察,以便把博士学位论文撰写者的研究至于恰当的背景之中。

在文献综述撰写中,没有正确地将一个观点或研究成果归于它的原作者是学术不规范的一种表现,文献综述必须提供恰当的、准确的资料来源。

(三)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且完整的学术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严禁造假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要求,引用的材料必须注明出处,采用合作者或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需要做出明确注释。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封面

2)版权声明

3)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

4)中文摘要:简要说明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中文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5个)。

5)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

6)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序言(或绪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论文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为结构等。

8)正文: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正文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有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和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11)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论文正文之后。

12)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等有关说明、其他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入论文末尾。

14)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

15)封底

(四)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出博士生在理论经济学学科领域做出的创造性学术成果。要求博士生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研究领域开拓、论证资料运用、角度选择、观点形成、方法应用、理论表述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要具有一定的价值(包括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

研究成果要能够对社会做出无形或有形的贡献,或者增加了人们对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经济学知识,或者从研究成果中诞生出重大的可用于实践的革新技术,增加了经济的竞争力或经济决策与管理的水平。

博士生培养期限内需发表指定论文两篇,其中1篇发表于CSSCI来源刊物及以上级别刊物或国外专业学术刊物,1篇发表于认定的学术期刊。

(五)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撰写时间应不少于一年。

博士研究生应于第一学期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经学科综合考核后,方能进入博士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无特殊情况,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三学期第五周至第四学期第十周期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文献检索、拟解决的问题与创新、研究方案和进度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和导师组批准后,在导师指导下拟定学位论文提纲,论文提纲经导师审阅、修改后撰写论文。博士生进行论文开题必须认真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并报研究生部备案。

博士学位论文进入中期,博士生应进行论文工作阶段总结,写成书面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作阶段性报告,重点汇报论文中的创造性成果,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和措施,由与会者审议。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提交正式审核之前,由学院和导师对学位论文是否已经达到本学科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要求进行自我诊断,对该学位论文的论据的真伪、可靠性等进行的最后一次甄别和把关,论文初稿由导师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博士生根据意见修改定稿。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博士生导师及导师组审核同意推荐答辩,方可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

(六)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保证学术质量,在某一领域中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应结构合理,文笔流畅,中外文资料翔实,注释规范;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论文在总体上体现作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学位论文格式必须严格遵循《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七)字数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在10万字以上,论文摘要为3000字左右,。

(八)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要求

提交答辩的博士论文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学术不端检测”及“双盲评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总文字复制比的合格标准为:去除本人文献文字复制比后,博士论文复制比均不得超过15%。 盲评前论文检测:15%≤论文复制比<30%的,可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需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5%;30%≤论文复制比<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答辩;论文复制比≥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一年申请答辩;答辩后论文检测:论文复制比超过15%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答辩;论文复制比超过3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三年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复制比超过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将取消其申请学位资格。

第三部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功底,知识面宽、结构合理,较强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体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完整地理解并把握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上形成的重要理论观点,较为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知识,了解经济学发展的前言及其趋势;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动态,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理论与现实问题;至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知识结构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基本理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理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经济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能够初步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阐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能够提供有一定价值的经济政策建议。

熟练掌握文献和资料查询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寻找理论资源;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的经验和技能,能够通过调查研究,为从事的特定理论研究提供详实的材料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体系

为保证所培养的硕士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理论经济学硕士生的课程设置为:

1.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理论课。

2.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基础课均为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各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按个专业自行设置:

1)政治经济学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政治经济学前沿理论专题、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国际政治经济学(双语)、演化经济学。

2)经济史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经济史研究工作程序、外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经济学。

3)经济思想史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中国经济思想史文献选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专题、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专题、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专题、中国经济史、发展经济学。

4)西方经济学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专题、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双语)、演化与法经济学专题、开放经济理论专题。

5)世界经济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世界经济专题、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专题Ⅰ(双语)、国际经济学专题II、世界经济史。

6)人口、资源于环境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人口、资源与环境统计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环境与贸易(双语教学)、城市生态经济管理、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

7)国民经济学专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 政府规制研究、公共经济学、 投资管理研究、市场主体的自发经济行为与政府规制。

3.公共选修课(从我校当年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开课目录中选修)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发现理论难题,创新理论思路,做出理论论证;具有较强的学术悟性和表达能力;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遵守学术规范。

(二)学术道德

理论经济学硕士生应注意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明确而又准确的表述。遵纪守法,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在学术活动中,应当热爱艺术、敬畏真理,不能把学术当作谋求不正当利益的工具,而应当把研究作为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志向和事业,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的学术荣誉,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

四、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当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文献检索、信息搜集、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自主学习、导师指导、课堂学习、项目参与、专业交流、辅助教学等途径获取从事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的全面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打下良好和坚实的基础;具有把握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具有判断不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的能力。方法的针对性关系到结论的可靠性,本学科硕士生应当具有通过认真研究前人或同行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体悟前人和同行的研究方法,进而寻找适合自己研究对象的恰当方法的能力。

(二)科学研究能力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累积性很强的学科,本学科的硕士生应该积极地吸收前人的智力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对前人的经过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和吸收的能力;能够在新的理论研究起点和新的经济实践上,总结规律,提炼理论,更好地阐释和反映现实的经济生活。

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具备用经济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和对经济政策进行简单的理论验证的能力,初步具备评价已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成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由于时代变化的影响,经济实践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比以往大大提高,新产生的经济理论层出不穷,本学科硕士生应当具有通过现象看本质,具备解释经济现实,探讨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以及初步地评价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本学科硕士生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针对问题获得有效思路,并在形成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有效的学术论证解决问题。

(三)实践能力

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当具备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为经济实践提供政策和决策建议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查询资料、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独立撰写论文或报告、独立回答同行质疑、独立从事咨询活动。

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当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成果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为现实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建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当在研读已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地去接触和调研现实的经济生活,在面向文本、面向经典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积极地去面向实践。

本学科的硕士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能力,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便利,更有效地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四)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表达和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资料、启发思路、掌握基础理论和了解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善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本学科的硕士生应初步具备运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进行富有逻辑、简练准确、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具备在具有一定专业程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网站、学术研讨会、学术咨询平台中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的能力。

(五)其他能力

理论经济学硕士要求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通过访谈、数据搜集和处理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一)选题要求

论文选题主要围绕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展开,要求该学科方向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比较和鉴别各种重要的理论观点,涉及现实问题的理论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要能够服务于现实经济建设需要。

(二)文献综述要求

硕士生首先必须要了解知识的现状,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在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或看法,从他们的工作中吸取营养或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应当对要进行评论的文献进行概括,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当前的研究相关的先前的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先前的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对文献进行评论时,要研究相关的经济学基础文献,学位论文撰写者有必要对概念思考、分析程序、经验证据等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进程提供全面的考察。

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必须提供恰当的、准确的资料来源。

(三)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学位论文文字正确,语言通顺,数据可靠,表述清晰,引述准确,格式严密,参考文献列举恰当,图、表、公式、单位等符合规范要求,力避剽窃、抬高、贬低、曲解或淡化他人学术观点。

本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依次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1)中英文题目;

(2)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3)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4)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5)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6)正文部分;

(7)结论;

(8)参考文献;

(9)必要的附录(数学证明、原始数据、发表论文等);

(10)致谢。

(四)质量要求

本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应保证学术质量,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方面,应做到选题合理、材料可靠、举证恰当、论证严密、表达清晰、观点正确,富有一定的创新特征。在实践价值方面,应在理论价值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提出具有一定价值和和指导意义以及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硕士学位论文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学术意义,或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价值;作者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五)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

学位论文写作工作必须按计划进行,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进入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撰写在第五、六学期进行。第四学期,研究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在导师(含合作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提出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完成期限与措施、主要参考文献等)并经研究生导师组审定、确认;论文开题要进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经导师审核和导师组批准后,研究生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和社会调查工作,并提出论文提纲。论文提纲经导师审阅、修改后撰写论文。硕士生进行论文开题必须认真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并报研究生部备案。

硕士学位论文进入中期,硕士生应进行论文工作阶段总结,写成书面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作阶段性报告,重点汇报论文中的创造性成果,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和措施,由与会者审议。学位论文预答辩是对硕士生学位论文提交正式审核之前,由学院和导师对学位论文是否已经达到本学科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要求进行自我诊断,对该学位论文的论据的真伪、可靠性等进行的最后一次甄别和把关,论文初稿由导师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硕士生根据意见修改定稿。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硕士生导师及导师组审核同意推荐答辩,方可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

(六)字数要求

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3万字,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字左右。

(七)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要求

凡拟申请学位的硕士生,经审核具备申请答辩资格的,均需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检测总文字复制比的合格标准为:

去除本人文献文字复制比后,硕士论文复制比均不得超过15%。盲评前论文检测:15%≤论文复制比<30%的,可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需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5%;30%≤论文复制比<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答辩;论文复制比≥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一年申请答辩;答辩后论文检测:论文复制比超过15%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答辩;论文复制比超过3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三年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复制比超过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将取消其申请学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