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发布者:雷霆发布时间:2018-07-16浏览次数:450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科概况

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涵盖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是中外文明与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历史悠久。20世纪以来,本学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迅猛,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日臻完善。

语言学萌芽于古人对文字的发明和对语言的地域变异和历时变异的描述和探讨。古代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书面语言(特别是经典文献)的研究,18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谱系关系的研究,发现了语言演变的一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语言学逐渐向社会科学领域扩展,到20世纪上半叶,成为横跨人文和社科这两大门类的一个学科。文学研究源于古人对诗歌等文艺作品的搜集、整理和批评。现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研究既积极借鉴吸收域外文学批评方法,又扎根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致力于对外语所属国的各种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与流派、文学体裁、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中国的接受展开研究,致力于对中国文学文化经典、文艺思潮、文学理论及思想在域外的传播展开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研究与语言学、文化研究、历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联系密切,相互渗透。

本学科现设有13个研究方向、5大研究领域,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向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文学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出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发展要求;语言学研究已体现出学科前沿性、交叉性的发展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地位及重要性更加凸显,在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以及提升我国的外语教育与外语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

1. 研究对象

外国语言文学系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其中,外国语言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是研究外国语言及其运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语言的性质、形式、意义、构造、功能、变异、进化、获得和产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外语的教学、使用、规划和政策,外语能力测评,双语和多语现象,语言与文学、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言语与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言语产品的加工与合成(包括机器翻译),词典学等。

外国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包括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并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边缘文学研究得到加强,跨学科特征日趋明显,与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发展及国际传播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外国文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推动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翻译研究领域借鉴语言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研究口笔译活动及其规律,研究文学与文化的跨语言、跨民族、跨国界的传播、接受和交流的规律及相关理论问题,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研究、口笔译研究、机器辅助翻译研究等。

国别和区域研究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对象国家和区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和中外关系,注重全球与区域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提倡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

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跨国文学比较、文学传播与接受;跨文化研究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影响。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比较文学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传播学、形象学等。

2. 理论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模式和理论假设纷繁众多,不同研究方向存在不同的理论模式或理论假设,如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外国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有的是涉及外国语言文学特定研究分支的微观理论,有的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宏观理论模式。此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也大量借鉴和运用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 知识基础

语言学的知识基础包括外国语言的谱系、语音、音系、文字、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等方面的知识和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史的知识。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包括对象国的文学史、理论与批评方法、重要作家作品、重要思潮与流派、对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翻译研究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外语言知识、对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翻译基础理论、翻译史、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知识基础包括相关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知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外经典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国别文学与文化史、跨文化交际等。

4. 研究方法

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取决于所涉及的语言文学文化对象及所研究的问题。本学科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基于语言事实和文本的描写性研究、参照不同理论的阐释性研究,以及各种中外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

总的来说,现阶段的外国语言文学在研究对象、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等方面日益体现如下特征:由传统的语言、文学研究不断扩展到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相互渗透;由重视结构的研究拓展至强调功能和应用的研究;由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由纯描写性研究转向解释性、实证性研究;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趋势更加凸显。

    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呈现如下发展特征或趋势:由传统的语言和文学研究不断拓展至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互相渗透;由单一语言的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由纯描写性研究转向解释性、实证性研究;由纯理论研究拓展至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研究视角不断扩大,跨学科性和交叉性日显突出。

    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分支

本学科现设有13个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和18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专业,即: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商务英语研究、欧洲学、比较文化研究、外语教学技术与评估

       第二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

应具有较系统的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特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具备较熟练的外语口笔语能力和较高的汉语写作水平,掌握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口笔语能力及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具有毕业后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的较强工作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坚实的外国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和某个研究方向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状况,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写出具有一定新见解的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有专业外语的学习背景,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查阅国外文献、撰写学位论文、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同时应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以扩宽文献阅读的范围。

硕士研究生还应掌握从事文献调研、资料查询、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所需要的工具性知识,以便获得撰写论文的必要资料和学术研究所依据的材料。

具体而言,我校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各方向的特色及主要核心课程分别如下:

英语语言文学:涉及主要英语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新西兰)的语言、文学与国情等研究。语言研究包括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测试、法律语言学、词典学、文体学、话语分析、语篇分析、英语教学、语言对比与翻译等。文学研究包括英语国家文学,如文学史、作家作品、西方文论、文学翻译、文学对比、文学批评,以及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等。主要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文学导论》、《20世纪美国文学》、《20世纪英国文学》、《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语言文化与身份研究》等。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涉及汉语语言学以外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借鉴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成果,研究语言学理论及其应用,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测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哲学、话语分析、词汇学、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词典学、外语教学、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法律语言学等。主要核心课程包括:《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语义与语用研究》、《跨文化交际》等。

日语语言文学:涉及日语语言及其运用、日语国家的文学文化与国情等研究。语言研究包括日本语语言学概论、日本语句法学、语言对比与翻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等。文学研究包括日本语学史、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通论、日本文学作家作品、日语学文献研究、中日语比较文学、日本民俗学等。主要核心课程包括:《日汉翻译理论与实务》、《日语高级视听说》、《日本文学史及作品选读》、《日语语篇分析》、《日本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

翻译学:涉及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文化研究、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以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各种口笔译现象的理论问题与应用,包括翻译理论、应用翻译、翻译教学、口译研究、翻译史、翻译产品、翻译人才培养等。主要核心课程包括:《翻译学概论》、《交替传译》、《笔译理论与技巧》、《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等。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好的理论涵养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学术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与成果;坚持实事求是,富有合作精神。

2学术道德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写作规范,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调查数据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和学位授予权单位有关科学研究的管理规定。

    四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方法的能力能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各种专著、论文、资料及网络资源

硕士研究生应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掌握所从事研究领域的背景知识;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些问题已有研究,采用了什么方法,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什么争论,从而指导自己的选题和论文写作同时学会获取其它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 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而且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材料或观点上的局限,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清晰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

硕士研究生应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包括独立查询资料、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回答同行质疑、独立从事学术咨询的能力。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独立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基本理论应用于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口笔头实践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实际作用;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与他人协调、沟通与合作;具有组织科研项目的能力、协调管理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善于表达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运用特定的外语语言进行准确、清晰的口头和文字表达。学术成果的展示主要体现于适时在学术期刊、学术网站、学术研讨会、学术咨询等平台中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

5. 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具备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辅助理论研究的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须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的论点明确,结构严密完整,应反映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较熟练的技能,并具有新的见解。

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对选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查阅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写出论文开题报告。

2. 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硕士生导师指导下,由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硕士学位论文原则上应当外语撰写。字数原则上外文不少于1.5万词,中文不少于3万字。

硕士学位论文应做到核心学术概念阐释清晰;设计严密,研究方法适当、有效;论证有相关学术理论作为支撑;数据真实可靠;论据充分、前后一致;文献综述客观,引述准确,参考文献标注正确清晰。

3. 成果创新性要求

学位论文体现出硕士生在本学科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理论或实践的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某一具体理论或实践问题,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4. 质量要求

本学科士学位文的选题应在本学科某一域具有一定的理践价文的基本理依据可靠;问题的提出、研究结论、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展有所启示;条理清楚、论证严密、表达清晰;文字通、格式范。

5. 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

开题:

1. 开题时间:学术型硕士为第四学期的最后一周,专业型硕士为第三学期的最后一周。

2. 开题小组:由3位导师组成,包括论文指导老师。

3. 开题程序:

1)个人陈述(约15分钟)。

2)开题小组导师提问并提出修改意见(约35分钟)。

答辩:

1. 答辩时间:每年5月。

2. 答辩委员会:由3位导师组成,不包括论文指导老师。

3. 答辩程序:

1)个人陈述(约15分钟)。

2)答辩委员会导师提问,每位老师2-3个问题(约35分钟)。

3)答辩委员会讨论及宣布决议(约10分钟)。

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三至五名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专家应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外单位专家。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的,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6. 字数要求

硕士论文原则上必须用英文撰写,文字表达正确通顺。论文的格式应符合本手册规定的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个英语单词。

7.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要求

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凡拟申请学位的硕士研究生,经审核具备申请答辩资格的,均需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硕士学位论文将进行盲评前与答辩后两次论文检测。检测总文字复制比的合格标准为:

去除本人文献文字复制比后,硕士论文复制比均不得超过15%

盲评前论文检测:15%≤论文复制比<30%的,可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需再次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得超过15%30%≤论文复制比<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答辩;论文复制比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一年申请答辩;

答辩后论文检测:论文复制比超过15%的,经同行专家确认,推迟半年申请答辩;论文复制比超过3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三年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复制比超过50%的,经同行专家确认,将取消其申请学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