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学科概况与发展目标
一、学科概念
新闻传播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新闻生产和各种类型的传播活动为考察对象,旨在运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方法,探析包括新闻活动在内的一切人类传播行为的特点、规律和意义的科学。
二、学科历史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后起之秀。从来源上看,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和美国,由早期的报学和写作学演变而来。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形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基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而产生。在我国,新闻学创建于1918年,其标志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传入我国并蓬勃兴起。1997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在我国被整合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三、我校学科现状与特色培养方向
我校于2005年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10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自此建立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我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每个专业辖三个专业方向。新闻学的专业方向包括:新闻史论、经济新闻、法制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方向包括:传播史论、新媒体传播、戏剧影视传播。六个专业方向的具体内涵概述如下:
新闻史论:新闻史论作为新闻学科体系的核心部分,旨在培养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新闻观,探讨和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新闻的基本理论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经验,了解新闻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经济新闻:属应用新闻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研究为主线,以经济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及时分析解答二者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探寻其规律和操作规范,为经济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法制新闻:属应用新闻学的一个分支,以法制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研究为主线,以法制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及时分析解答二者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探寻其规律和操作规范,为法制新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传播史论:研究传播学内在的基本理论问题,代表性的学说,传播学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等。
新媒体传播:研究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务,传统传播理论在新媒体领域中的运用与挑战,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和社会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与方法,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
戏剧影视传播:研究传播学与戏剧影视学的融合与发展,运用艺术传播和电影、戏剧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框架,观照戏剧影视产业的总体规律,探寻影、视、剧作为传播媒介创作、传播及产业化的特点和规律。
在上述六个专业方向中,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是我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办学特色所在。依托我校实力雄厚的经济学科和法学学科,我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以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寻求突破、彰显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时至今日,这两个专业方向在科研和办学上均实力突出、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兄弟院校和新闻传播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发展趋势
一方面,新闻传播学以人类社会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考察形态各异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的规律、本质及意义。在学科性质上,本学科兼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在研究领域上,本学科横跨哲学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的诸多学科并与之形成广泛交叉,其知识视野之开放、理论来源之丰富、研究方法之多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屈一指。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形态、方式和手段正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与交往模式。在此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同时,伴随着新闻与信息传播领域中大量新事物、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出现,本学科原有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在发生变化,学科框架与理论体系面临调整和更新。
五、发展目标与思路
在上述双重背景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与方法均需与时俱进、寻求创新。基于此,我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将以以下几点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1、对于“新闻”、“传播”、“媒介”等基本概念予以重新认识和理解,结合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和新业态,梳理现有新闻与传播理论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既要对传统观念和理论加以改造与修正,又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和理论以对当下新闻与信息传播的实践前沿作出解释。
2、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需要改变以媒介类型为唯一依据进行条块划分的传统做法,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之间的壁垒与隔阂,探索以新的标准和尺度重新规划专业类别,尤需把“媒介融合”与“内容生产”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以此统摄本学科人才培养的大局,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媒介手段挖掘新闻、处理信息、分析社会、传播观点的素养和能力。
3、强化学科交叉的观念,在专业方向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学位论文的选题等方面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关注度,探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理论储备的有效机制,鼓励学生在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推动本学科的知识创新,尤其需要加强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科、法学学科的深层次融合,以使我校的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这两个特色专业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二部分学位授予标准
一、基本知识
1、知识结构
(1)基础性知识
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
②与信息传播问题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如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常识
③从事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经验实证方法(内容分析、实地调查、控制实验等量化研究方法和参与式观察、民族志、人类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与哲学思辨方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等)
(2)专业性知识
①“新闻史论”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理论、中外新闻业史、自媒体传播与新闻业态变化
②“经济新闻”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新闻报道原理与技巧、经济媒体运作规律及特征
③“法制新闻”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理论、法学理论、法制新闻报道原理与技巧、法制媒体运作规律及特征
④“传播史论”专业方向:传播学理论、传播技术发展史、传播观念与传播思想史、传播与社会、传播与文化
⑤“新媒体传播”专业方向:传播学理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原理、网络舆论与传媒生态、媒介融合理论与实践
⑥“戏剧影视传播”专业方向: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学理论、戏剧影视理论、视听媒体与文化产业
(3)研究方法
①经验实证方法:内容分析、实地调查、控制实验等量化研究方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民族志、人类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
②哲学思辨方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符号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等
(4)外语能力
①掌握较丰富的本学科外语词汇量,具备较好的外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本学科某一种语言的外文文献。
②具备基本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能够使用一种外语与他国学者进行简单交流。
2、课程体系
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构成。具体课程详述如下:
公共必修课:《第一外国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级学科基础课:《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
专业课:《新闻理论专题研究》、《新闻报道专题研究》、《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影视传播专题研究》、《传播研究方法与经典选读》
专业方向课:《西方新闻传播思潮研究》、《中外新闻史专题研究》(以上新闻新闻史论方向);《经济新闻报道研究》、《媒介管理研究》(以上经济新闻方向);《法制新闻报道研究》、《新闻传播法研究》(以上法制新闻方向)
公共选修课:从全校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中选修6学分
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构成。具体课程详述如下:
公共必修课:《第一外国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级学科基础课:《新闻传播学专题研究》
专业课:《新闻理论专题研究》、《新闻报道专题研究》、《大众传播理论专题研究》、《影视传播专题研究》、《传播研究方法与经典选读》
专业方向课:《传播学史》、《传播社会学》(以上传播史论方向);《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视听新媒体研究》(以上新媒体传播方向);《广播电视实务研究》、《中外影视理论研究》(以上戏剧影视传播方向)
公共选修课:从全校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目录中选修6学分
二、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对各种社会现象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拥有分析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视野。
(2)初步参与过科学研究实践,总体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规范,能够比较合理地运用相关方法研究新闻与信息传播的各种问题。
(3)较为全面和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并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对新闻与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现象和问题作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解释。
(4)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具有一定兴趣。
2、学术道德
(1)具有学术独立意识,坚持学术研究的公共立场与公益之心。
(2)遵循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引证明确,不抄袭,不剽窃。
(3)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各项人格权利,不诽谤、侮辱他人。
(4)实事求是,依据事实说话,不伪造数据,不杜撰文献,杜绝学术欺诈。
(5)在各种学术交往中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
三、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1)具备较广泛的知识视野和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2)能够带着专业思考阅读学术著作,对本学科的重要著作能进行全面的深入研读,对相关学科的重要著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阅读。
(3)基本掌握学术资源查找方法,能够进行普通的文献检索,能够运用常见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进行网络文献查寻。
2、学术鉴别能力
(1)大体了解本科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脉络,在面对某个问题时,能对与此问题相关的理论分布领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2)能够大体判断本学科著作的质量高下。
(3)能够较为恰当和合理地选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论据使用。
3、科学研究能力
(1)具备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驾驭本学科各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能够进行一定深度的逻辑推理,能够围绕某个中心论点开展逻辑论证。
(3)较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能够合理地运用某种方法研究某个问题。
4、学术创新能力
(1)在理论研究中,能够在现有理论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或对现有理论作出新的解读。
(2)在应用研究中,能够提出富有个人见解和现实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不说空话套话。
(3)在读期间须公开发表一篇本学科的学术论文,或主持完成一项校级研究生科研项目,或参与完成一项由其导师所主持的校级以上科研项目。
5、学术交流能力
(1)知悉本学科国内的研究概况,关注本学科国外的发展动向,在读期间须参加一次本学科的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
(2)能够阅读本学科某一种语言的外文文献,能够使用一种外语与他国学者进行简单交流。
(3)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在学术会议上作出完整和清晰的报告或发言。
6、创新创业能力
(1)了解新闻传播行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就业和发展的空间。
(2)基本掌握自媒体创作与运营的主要技能,能够独立运作一个简单的自媒体平台。
7、实践能力
(1)较为熟练地掌握采、写、编、评等新闻报道的传统技能。
(2)基本了解新闻策划、广告创意、媒体公关等领域的操作要点。
(3)基本了解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前沿技术,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其中的某些技术。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1)论文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逻辑前提可靠。
(2)论文选题的切入点要具体,不能大而无当、空泛无际。
(3)论文选题要体现个人视角,不能仿照他人做重复研究。
2、文献综述要求
(1)论文写作之前,要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和综述,检索要将相关研究追溯到起点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成果作出公允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阐发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2)文献综述的篇幅不少于3000字。
3、规范性要求
(1)论文要以本学科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重要理论作为立论的支撑,不能脱离本学科的理论进行写作。
(2)论文的核心概念要清晰有效,原则上必须使用学术界公认的内涵明确的概念,对概念的解释也必须遵循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3)论文的论据要充分、可靠,并前后一致,不能在无充足论据的情况下随意得出结论,不能以经验总结、工作报告、随笔杂感或文艺作品中的某个表述作为学术论据使用。
(4)论文要有围绕中心论点而展开的完整的论证过程,不能只有论点,没有论证,也不能论点和论证游离脱节。
(5)论文的研究方法要科学可靠,选择要合理,运用要规范,不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对某种研究方法胡乱使用。
(6)除了少数以中国古代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外,其他论文都要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并提供必要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
(7)引文和注释要符合相应规范,不能引而无注或乱注,也不能断章取义、歪曲引用。
(8)论文的构成要件要齐备,一般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脚注或尾注、参考文献、后记或致谢等。
4、创新性要求
(1)论文的选题要基于个人思考,不能重复他人已有的研究选题。
(2)论文的主要观点要富于创见,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3)论文的最后结论要能对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启示,或对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5、工作程序与时间要求
(1)在论文写作完成和正式答辩之间,设置“预答辩”环节。通过预答辩,方能申请正式答辩。
(2)论文正式答辩结束后,所有论文都须根据答辩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强制修改。
(3)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准备时间(从确定论文选题到完成开题报告)不少于6个月。
(4)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从完成开题报告到提交论文最终定稿)不少于12个月。
6、论文字数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的总字数不少于30000字。
(2)论文中文献综述(即相关研究综述)的字数不少于3000字。
7、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均须接受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2)检测的通过标准为:被检测论文与其他已发表的学术论著之间的字句重复率(或相似度)不高于15%。
(3)未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论文须延期答辩或取消答辩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