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发布者:雷霆发布时间:2018-07-16浏览次数:1201

第一部分统计学学科发展简介

一、统计学学科概况与发展趋势

统计活动历史悠久,统计学的英文词Statistics最早源于现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原意为国会)、意大利文Statista(原意为国民或政治家),以及德文词Statistik(原意为政府统计),表示研究国家的科学。后来的统计学演进为关于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展示、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等,形成了具有多个分支学科的统计学学科体系。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17世纪,以威廉·配第1676年提出的“政治算术”的经济测度和约翰·格朗特于1662年提出的人口变动测算方法为标志诞生了统计学。19世纪末,欧洲各大学开设的“国情纪要”或“政治算术”等课程名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统计分析科学”课程,它的出现是现代统计发展阶段的开端。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统计学基础的形成时期,形成了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统计学基础框架。拉普拉斯于1802年在欧洲各国统计机构广泛开展的经济社会调查活动中提出了抽样调查概念,并发展了相关技术。1805年勒让德发展了最小二乘法。1809年高斯等数学家逐渐建立了误差正态分布理论,奠定了现代统计方法早期的理论基础。比利时的凯特勒于1835年至1846年间将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与正态分布理论引入社会经济研究。1870年,高尔登发现回归与相关概念,标志着统计推断时代的到来。这些早期的工作为统计学建立了一个基于数据或然性特征的研究框架,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

20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统计学进入理论体系化发展与成熟时期。卡尔·皮尔逊于1900年提出拟合优度检验,刻画观察现象与科学假说之间的距离,从此,人们能够根据观测评价假说的合理性。1908年哥色特提出的t分布概念及小样本理论标志着参数估计理论基础框架完成。费歇尔于1922-1935年间提出了显著性检验,并发展了方差分析理论和试验设计理论。1930年,奈曼和爱根·皮尔逊提出了最优检验理论。20世纪早期的研究确立了基于严格数学逻辑构建统计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统计学的蓬勃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此,围绕着以数据为核心探索数据规律特征、关系和变化及实际应用为目标的现代统计学方法论科学体系逐渐形成。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统计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数据或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大量产生,数据分析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和企业管理决策的工具。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更加复杂,与之相关的数据规模不断增大,数据结构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认识到各种现象和科学规律都蕴藏在观察和试验数据中,对数据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数据本身,复杂问题的数据获取,适时在线等大规模数据的组织和处理都影响到统计推断的有效性。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引领统计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二、本校统计学学科主要方向

统计学学科历来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其发展历程与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轨迹基本同步。该学科由中原大学1951年创办的计划统计学系等学科专业发展而来,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学科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之前,统计学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应用经济学。我校统计学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1986年统计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学科日益重要,2011,隶属于应用经济学和数学下与统计学相关的各二级学科组合,形成统计学一级学科我校当年申报并获得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统计学一级学科已拥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科学应用统计学4个学科方向(详见表1),构建了本一硕一博三位一体的学位体系,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异的专业门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面宽广、创新能力突出的统计学专门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1  统计学下二级学科设置及在我校院系间的分布

一级学科

学科方向

院系分布

社会经济统计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

数理统计

统计与数学学院

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科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

应用统计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

本学科的主要学科方向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应用统计学。它们的共同点是研究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各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社会经济统计学。该学科方向是以社会经济现象数据测度与分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本专业依托于中原大学1951年成立的计划统计系,从1981年开始招收统计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社会与经济现象测度指标及其体系构建、社会经济领域数据获取并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测度数据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研究等,在国内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和显著的特色,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2. 数理统计学。该学科方向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各种统计方法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学科方向依托于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设立培养方向2011年自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旨在培养熟悉国内外统计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数学和统计软件,独立的完成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在某些较重要的方向上可做出深入、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同时能解决统计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主要研究包括生存分析中的抽样方法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方法、高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实验设计等。在相关分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3. 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科学。该学科方向是以坚实的统计学和金融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金融分析方法,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托,运用现代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系统中金融问题。2011年开始自设招收研究生。本专业突出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加强金融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级金融统计人才。

4. 应用统计学。该学科方向是具有清晰应用背景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总称,是应用十分广泛的统计学分支。它以数理统计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所研究的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为指导,突出统计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技术,搜集、处理、分析、解释经济、社会、自然现象领域数据的学科。2011年开始自设招收研究生。在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商务统计研究、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社会现象数据分析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知识与结构

统计学博士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而且应掌握坚实宽厚的统计学研究与应用技能,了解统计学前沿动态。

(一)获理学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统计学基本理论

统计学理论是研究根据观察得到的样本数据对总体性质进行推断的统计方法。要求统计学博士生具有扎实的数学、概率论基础理论;掌握数理统计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2.统计学应用方法

统计学应用方法是统计方法与其他领域问题的结合。针对相关学科领域中一般性的统计问题,能够提出新的统计方法。针对其他学科和国民经济建设等提出的应用问题,能够创造性的应用统计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能力、统计计算、统计模拟方法等相关内容。

(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经济学基本理论

主要包含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知识

主要包括经济统计学、统计推断、高等数理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等的相关内容。

3.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能力、统计计算、重要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相关内容。

一级学科统计学博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见表2

2一级学科统计学博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

学位

学科方向

知识结构

基础与核心课程

数理统计

基础课程

高等概率论、高等数理统计、随机过程

核心课程

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

统计推断、统计模拟

经济统计

基础课程

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经济计量学、高等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模拟

核心课程

经典文献导读、经济统计学前沿专题、多元分析与综合评价、时间序列分析

金融统计

基础课程

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经济计量学、高等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模拟

核心课程

随机过程、多元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专题

应用统计

基础课程

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经济计量学、高等数理统计、统计计算与模拟

核心课程

经典文献导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应用统计专题、多元分析与综合评价

研究领域的专业文献

博士生应具备从专业文献获取统计学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博士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广泛阅读所在研究领域的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的专业论文,了解该领域的科研动态、科研发展方向及学术前沿。理论统计方向的博士生应掌握国际热点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统计方向的博士生应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基本知识。在阅读专业文献的过程中,应以批判的态度,甄别论文作者的相应观点与结论。

)外语水平

博士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包括听、说、读和写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独立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具备熟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中期考核检验博士生的知识水平

中期考核是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等在读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经环节,主要是对入学后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着重考核博士研究生学科与专业基础、科研方法等内容,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进行及时分流。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由研究生院和本学院组织实施。本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成立由5-7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分(或跨)专业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制定分(或跨)专业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在学院网站公布并实施。

攻读经济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一级学科经典文献和专业经典文献;攻读理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高等数理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和多元分析、研究方法、一级学科经典文献和专业经典文献。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和一级学科经典文献等五个部分的考试由研究生院按一级学科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为每学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每个部分总分各100分,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

专业经典文献的考试由学院按专业(或导师组)组织实施。考试时间由导师组自主确定,考试形式为笔试。

面试由学院组织实施,主要考查博士生的论著发表、研究报告撰写、未来研究设想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成果、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考核结果分为合格或不合格。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最迟须分别在第三学期(当年12月)和第四学期(当年5月)结束前完成,以保证在规定的学制内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在参加学院面试前,需向学院提交各课程成绩(含中期考核笔试)和研究进展报告等书面材料。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行分流机制。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转入论文开题环节。

入学后未按要求通过中期考核者,或者培养计划中任何一门课程不及格者,为分流对象。分流途径按学校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二、获本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1.博士生应具备崇尚科学的精神,注重运用理论研究解决问题,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科学研究,尊重知识产权。

2.博士生应具备科学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治学态度。在校期间,博士生应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要求,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恪守研究者的职业道德。

3.博士生应具有较高的统计学素养,熟悉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金融经济、工农商等各行业中所发挥的工具性作用;对统计学及所研究方向涉及的相关学科学术背景应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具备较好的理论研究与技能拓展的功底;在多个理论与应用领域能基于统计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独立地解决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发展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4.博士生应具备宽广的统计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统计计算与模拟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博士生必须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校内中期考核(参考文献见附件),并公开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5.博士生应具备在本学科领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博士生应掌握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检索工具从各种文献获取与学科领域相关研究前沿动态,勇于开拓,在所从事专业领域开展创新性思维、做出创造性成果。

6.博士生应注重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能力。博士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研讨,积极地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会议,以撰写和宣读学术论文等各种形式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提高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水平。

(二)学术道德

1.博士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博士生在校期间应选修学术道德规范课,学习基本学术规范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维护科学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2.博士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学风严谨、诚实守信,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有崇高的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学术成果和统计数据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获本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是统计学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应具备坚实而广博的统计学基础,掌握所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检索工具,跟踪所研究的统计问题的进展,避免盲目的研究他人已经完成的科学问题。

了解和学习其它学科领域中新生的统计问题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统计应用方向的博士生,应该不断的学习相关应用领域的先进知识。对问题领域所处的研究方向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背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通晓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其在统计学学科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能把握统计前沿研究的趋势,区别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在统计方法应用中清楚的掌握该方法的前提条件,并能正确判断各种方法的可以应用性,对已有方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还应具备对统计学的科研文献进行评价和鉴别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能力。在对他人成果进行评价时,应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相关数据和材料、理论和应用结果的基础上,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力求能做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为锻炼博士生学术鉴别能力并鼓励博士生进行开创性、探索性学术研究,博士生需要参加文献导读课,文献导读课在教导博士生前沿知识、本学科发展状态的同时,必须突出原创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技巧的研讨。

(三)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该有全面的统计科学研究能力,要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在对研究现状的掌握程度、直观能力和洞察力等基础上,能够独立地提出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统计问题。这是学生研究者转变的关键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创新性、逻辑推理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需要清楚描述定义并提出假设,通过正确清晰的推理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在应用方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书面和口头上能准确明了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突出研究成果性。博士生在学期间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并公开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学生要求发表3篇论文,其中2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普通招考制学生要求发表2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注:本专业学术期刊界定范围的解释权在学院学术委员会。)

(四)学术创新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在其所属专业领域开展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博士生应抱有开放、包容和学术态度,对现有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归纳总结,从而增强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获得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博士生可以进一步通过应用其掌握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选题进行系统专业的分析,从而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为了考查博士生的上述能力,要求博士生公开组织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应当以博士生本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学术报告的方式,将在读博士论文的选定章节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开讨论,导师或者论文评阅小组成员至少一人参加。讨论会内容须详尽,重点明确。包含完整的题目选取动机、文献梳理、采用的具体方法、推导过程、中间重要结果、应用的合适性、创新性结论、存在的不足之处等。

(五)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的能力,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使得非统计专业的人员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独立撰写外文学术论文;具备熟练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能力,准确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

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学术讲座(报告)、与论文合作者或博士生所从事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和建议等。博士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具有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并进行专题论文发表的经历。博士生应当积极投递学术论文至高水平国内、国际会议,也可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培养创新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博士生在学期间,要求以参会论文受邀参加至少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

(六)合作研究实践能力

合作研究是博士生研究生涯的必经路径之一。博士生首先需要锻炼如何成为合作者,从老师或所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处获得好的合作研究经历;然后需要锻炼如何发现合作者,并能够与合作者保持有效联系,完成双方的合作研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生应该至少有一次承担(主持或参与)学术研究课题任务的实践经历。培养好的合作研究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于博士生寻找研究机会、发现研究选题和拥有稳定的合作者。从长远来看,这对博士生的学术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

(七)教学能力(助教制度)

博士生应当具备全面系统的教学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专业素养。应当切实引进国外大学的助教制度,以培养博士生的教学能力。博士生应当协助相关学科领域主讲教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指导下从事相关课程的辅助教学活动。教学辅助活动应当服从学校、院系和任课老师的具体安排。博士生的教学活动不应包含课堂授课,应当局限于任课老师严格监管下的批作业,制定、实施辅助教学的实验计划、习题讲解等辅助类工作。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统计学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对特定社会与自然科学领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或实践价值,并在本学科内有一定深度和较高学术水平。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是博士生学识、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应能反映出该博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前沿知识和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

1.选题与开题

1)选题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须有理论价值,或者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对本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突出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考虑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申请人自己的专业优势。博士学位论文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延续性,所以应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

博士研究生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阅读统计学科及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掌握学科相关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重大的学科课题,提出论文选题。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完成时间及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开题是博士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全日制博士生应在入学后通过中期考核的第三学期期中(当年12月)(在职博士生可延长至学期期中(当年5月))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参加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主要检验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理论是否正确,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

开题报告应涉及以下主要内容: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回顾与述评;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论文写作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时间安排;统计模拟与资料收集所参阅的重要文献

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开题报告由博士生导师组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3-5人(至少3名博士生导师)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设组长一位(导师不得担任)。开题小组成员三分之二表决通过为开题报告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等管理办法以我校相关文件的具体规定为准。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前,至少提前两周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送交各培养学院和各指导小组。

开题报告会的程序和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开题报告如果通过,填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指导小组意见,交所在培养学院存档。开题报告如未通过,评审小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评审小组意见进行修改,择期重新开题。

3)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必须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当是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研究领域国内外学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筛选相关信息总结归纳形成。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真正阅读和收集原始研究文献,全面系统地就自身研究领域特定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为提出研究主题和开展研究作铺垫,内容不少于2万字。

2.初稿与定稿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达到10万字以上,博士学位论文体例严格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1)初稿。学生应不迟于第五学期(学年第学期)初(10月)向导师提交论文初稿。导师要有书面的具体修改意见,学生根据导师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批阅的初稿、修改稿是考核博士生导师培养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论文完成后必须全部交所在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存档。

2)定稿。学生应不迟于第五学期(第三学年第学期)期末(12月)定稿。定稿必须经导师审查签字同意后方可进入预答辩程序。

3.预答辩与正式答辩

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内外5位同行专家组成,预答辩程序与正式答辩相同,主要目的是诊断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组成人员中,选自校内本导师组的专家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1第五学期(第三学年第学期)期末(1月上旬或中旬进行预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定稿(可简装)应一式7份,提前一周交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转交预答辩委员会成员。预答辩通过者,必须根据预答辩中指出的问题进行修改,方能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凡预答辩未能通过者,不得进入正式答辩程序,视论文修改情况延迟半年或一年答辩。

2第六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月中下旬进行论文正式答辩。博士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修满学分,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审查、双盲评审、论文检测和预答辩,符合学校规定的条件者,可以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学生应于答辩前一周将经修改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一式7份交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答辩程序和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实行导师回避制。

下半年答辩的学生,以上程序相同,时间类推。

答辩结束后,应将修改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交所在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具体份数由教学秘书通知)。

4.双盲评审

所谓双盲评审,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且将博士生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匿而进行的评审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专家,须为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且这些专家原则上应为在岗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审。

参加双盲评审的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参评论文),由所属培养单位汇总后,按规定做好双盲评审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在论文答辩2个月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学位办。学位办依据相关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随机抽取并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由该单位学位办根据我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并送交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双盲评审。每篇参评论文由3名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双盲评审结果为合格之后方可安排该博士生参加答辩。

5.论文检测

学位论文的电子版必须由校内管理部门通过学校指定论文检测系统(如中国知网万方的论文检测系统进行论文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文字复制比在排除自引率(即引述作者自发表的文章所占比例)之后,不得超过15%

博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两次检测,即双盲评审前检测和答辩后检测。超标者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答辩时限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答辩者,以及论文答辩未能通过者,可以申请以后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第八学年,超过时限以后不再受理答辩。

(二)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的规范上,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的规范。

一篇规范的博士学位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与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版权页(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目录(必要时,可加图目录或表目录);符号说明(必要时使用);正文;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附录(必要时使用);致谢(可选)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可通过副标题进行补充、延伸或限定。题目中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外文题目应一致,即外文题目内容与中文题目在翻译的实质性内容上对应。

2.摘要

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重点是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摘要中不要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博士学位论文摘要3000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在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标明,一般36个,之间用分开。

3.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学位论文必须有相当的信息量,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达到10万字以上。学位论文从导论(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研究总结结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导论(或绪论),各具体章节,结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1)导论。本部分应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导论独立存在,在目录与正文中均不作为论文的第一章。

2)各具体章节。标注从第一章起,本部分是论文作者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和说明,是论文的核心。各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理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述。

3)结论本部分是学位论文的总结,着重阐述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应明确、精练、完整、准确。

每一部分的格式应符合有关国际规范。例如,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论点前必须先整理文献,归纳别人对这一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

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在建立统计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必须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而且论文需要严格检验那些依据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

搏士学位论文必须符合理论假设的一致性。在研究同类问题时,坚持前后一贯的基本假设,这样研究才能更深入,研究出来的各种成果也才能构成一个系统。

(三)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做出原创性知识贡献的学术作品;这种贡献应当体现在对本专业领域中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思想或新的研究方法的创新,也可以是某些理论在解决社会与自然领域问题中新的应用。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对现有知识体系有重要贡献或者为实践活动提供创新性视角,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

博士生基于创新性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将形成至少2篇及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第三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掌握统计学基础理论,能够正确应用先进的统计方法解决有关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问题。硕士生应掌握的核心理论主要有:概率论、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抽样调查、统计软件与统计计算等。

(二)专业知识

掌握统计学科有关专业知识和一般学术动态,在统计应用方面或理论方面能够做出具有创新成果,掌握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鼓励开展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独立从事统计应用或理论研究能力。

授予理学学位硕士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有:高等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试验设计、抽样技术与市场调查、中级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应用随机过程、保险精算、统计计算、不完全数据分析、生存分析与可靠性分析综列及属性数据分析、质量统计控制等。硕士生可根据所研究的方向有重点的课程。

授予经济学学硕士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有高等数理统计、试验设计、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蒙特卡洛模拟、保险精算、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专题、金融统计专题、质量统计控制、风险理论、经济统计专题、市场调查与分析技术等。硕士生可根据所研究的方向有重点地选修相应的课程。

要掌握相应研究方向较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为全面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必须完成与本领域专业知识所有的核心课程,所修课程必须考核合格。

(三)工具性知识

1.外语。掌握一门外语(英语为主),能够具有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理解能力、翻译与写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

2.计算机知识。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常用统计分析软件R或统计计算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文献检索工具浏览、查询本领域及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能进行统计计算和统计模拟、能够进行适当规模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建模

3. 科学研究素养研究方法。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证性分析与数据处理,具有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能掌握基本的统计研究方法,具备对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能力。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见表3

  

  

  

3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

学位


知识结构

基础与核心课程

数理统计

基础课程

高等概率论、高等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

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模拟、非参数统计、随机分析与随机微分方程、贝叶斯统计、可靠性分析与生存分析、回归分析、序贯分析、统计决策理论与方法

经济统计

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等数理统计、中级经济计量学、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

广义线性模型、中级随机过程、综合评价与指数新进展、证券投资分析、多元统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预警、社会与人口统计、结构方程模型、定性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SAS)、蒙特卡罗模拟(R编程)、经济统计专题

金融统计

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等数理统计、中级经济计量学、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

结构方程模型、广义线性模型中级随机过程金融市场中的统计方法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经济统计专题

应用统计

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等数理统计、中级经济计量学、统计计算

核心课程

中级随机过程、定性数据分析、广义线性模型、统计软件(SPSS\SAS、多元统计分析、试验设计、抽样技术与市场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经济统计专题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素质

(一)学术素养

1.具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严谨务实、勤奋认真,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资料,熟悉和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时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发展动态。

2.热爱本学科领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认真学习和掌握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各项要求。

3.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统计学素养。确保所使用的数据和研究成果真实可靠,熟悉统计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金融经济、工农商等行业所发挥的工具性作用;掌握统计学思想、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拓展能力,具备较好的理论研究潜力;在多个理论与应用领域,能够利用统计学相关领域的知识独立的解决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发展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4.积极进行科学研究,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等多种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汇报,汇报内容清晰、逻辑性强,有一定理论深度。

5.能够将统计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实践项目等各类专业活动中,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学术道德

1.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国家和社会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名利观,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2.遵守职业道德和学术研究伦理,崇尚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坚决抵制任何有意捏造数据、歪曲数据、误导性等学术不规范行为。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学术会议上报告的结果、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论文与报告等都应该是所做研究工作的诚实反映,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和严谨性。

3.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不得发生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之中署名等,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能力

(一)获得知识的能力

文献是深入探讨学术的必要资源,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质量的优劣。本学科硕士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文献收集与整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收集能力。学生能够通过书本、媒体、期刊、学术会议、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学术研究的必备文献资料;二是文献整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可以从大量的文献中发现、获取自己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二)科学研究能力

科研能力是硕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硕士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与动力,它最终决定科研工作的先进性、新颖性和创新性;(2)掌握先进的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在掌握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科学性;(3)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具备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从事社会与自然领域相关问题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方案选择的决策能力。能在学习和解决统计学问题时,善于创造性思维,利用已有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至少完成一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或参会论文等。

(三)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硕士生诸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锻炼和检验硕士生学习和研究能力最好的机会。一是要有较强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能解决相关领域中相关主题的调查、规划、研究、设计、组织与实施等实际问题;二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三是领导和管理能力。能高效地组织与领导实施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胜任本领域较高层次统计分析和数据产品管理工作。

(四)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学术交流主要是指硕士生参加的涉及有关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集会、讨论、报告、比赛等活动,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和锻炼,硕士生能够参加较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或统计学相关领域的研讨会。能够在众多学术交流平台上,熟练地运用统计学相关专业的知识,发表学术演讲,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求参加1次学术会议。

(五)其他能力

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除了上述各种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一些其他能力。一是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指自信心及承受失败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方能将压力成功转化为动力。要拥有平和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及自然的关系。

四、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统计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在掌握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硕士生本人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成果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为内容,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是硕士生学识、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应能反映出该硕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掌握了基本的统计学研究方法,具备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

1.选题与开题

1)选题

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份),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兴趣和研究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确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应尽量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或学术兴趣。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统计学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用性和较强的现实背景,应避免过大或过于宏观。要多征求其他导师和同学的意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践价值。

2)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写作学位论文之前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会。论文选题确定以后,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12月初)完成开题报告准备与撰写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不得少于5000字,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可能遇到困难及解决办法、参考文献等论文结构中各章应列出三级标题;文献综述应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完成以后,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进入开题程序。开题时间一般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开题前一周,学生将指导教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打印3-5份交研究生教学秘书。

开题采用开题报告审查会的形式,评审组成员由院内导师组成。由申请人向评审组作开题报告,评审组予以评审,分别出通过、不通过的结论。参加审查会的导师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同意通过的票数须达到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否则视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应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两周内重新撰写开题报告,由学院另行组织评审,否则不得进入下一程序。如第二次开题仍未获通过,则推迟到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后的三周内继续开题,同时延长该生学制半年。

开题通过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凡开题未通过者或中途变更选题者须重新进行开题。

2.初稿与定稿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论文体例必须严格按照校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硕士学位论文初稿准备与撰写时间原则上为一年,即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论文初稿完成以后,须经导师认真批阅,导师出具书面修改意见,学生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稿再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最后定稿。

硕士学位论文体例严格按学校研究生院所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3.预答辩与正式答辩

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内外3-5位同行专家组成,其程序与正式答辩相同,主要目的是诊断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组成人员中,选自校内本导师组的专家不能少于三分之一。

1)论文预答辩

论文答辩工作完成时间一般不得晚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期末(1月)

论文预答辩由院内组织,每个答辩小组导师不得少于5人,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度。预答辩通过者可进入由学校组织的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匿名评审通过者,可进入正式答辩程序;预答辩未通过者,由答辩小组对其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限期2个月内完成论文的修改;对修改后的论文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进行第二次预答辩,第二次预答辩通过者,可进入由学校组织的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和正式答辩;第二次预答辩仍未通过者,不得进入下一程序,学制延期半年,半年后由学生提交修改后的论文申请参加论文答辩。对重新申请参加论文答辩的论文,由学院另行组织评审。

2)论文答辩

硕士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修满学分,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审查、院内与校外论文匿名评审、预答辩和论文检测,符合学校规定的条件者,可以申请论文正式答辩。

论文正式答辩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进行,延期答辩者一般在11月份进行。答辩程序和规定按学院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生应提交简装论文6份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未通过答辩者,不能授予硕士学位,须作延期半年处理。

答辩通过后,应按照答辩委员们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并经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审查合格后正式打印存档,并按规定时间至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

下半年答辩的学生,以上程序相同,时间类推。

4.双盲评审

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专家,须为相关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且这些专家原则上应为在岗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硕士学位论文按二级学科抽取一定比例或全部参加双盲评审。

参评论文由所属培养单位汇总后,按规定做好双盲评审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在论文答辩2个月报送到研究生院学位办。学位办依据相关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随机抽取并联系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由该单位学位办根据我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并送交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双盲评审。每篇参评论文由3名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双盲评审结果为合格之后方可安排该硕士生参加答辩。

5.论文检测

硕士学位论文的电子版必须由校内管理部门通过指定的论文检测系统(如中国知网万方的论文检测系统进行论文不端行为系统检测,检测文字复制比在排除自引率(即引述作者自发表的文章所占比例)之后,不得超过15%

硕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两次检测,即双盲评审前检测和答辩后检测。超标者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6.答辩时限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答辩者,以及论文答辩未能通过者,可以申请以后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第五学年,超过时限以后不再受理答辩。

(二)规范性要求

一篇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与扉页(论文题目和作者),封面用中文,扉页用外文;版权页(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目录(必要时,可加图目录或表目录);符号说明(必要时使用);正文;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附录(必要时使用);致谢(可选)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可通过副标题进行补充、延伸或限定。题目中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外文题目应一致,即外文题目内容与中文题目在翻译的实质性内容上对应。

2.摘要

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的、主要内容、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重点是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摘要中不要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硕士学位论文摘要1000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在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标明,一般36个,之间用分开。

3.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学位论文必须有相当的信息量,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不低于3万字。学位论文从导论(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研究总结结束,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导论(或绪论),各具体章节,结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1)导论(或绪论)。本部分应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专业学位论文可以侧重于说明其实用价值与意义。导论独立存在,在目录与正文中均不作为论文的第一章。

2)各具体章节。标注从第一章起,本部分是论文作者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和说明,是论文的核心。各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理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述。

3)结论

本部分是学位论文的总结,着重阐述作者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应明确、精练、完整、准确。

(三)质量要求

1.选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学位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必须保证充裕的时间,一般不于一年。

3.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统计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正文应综合应用统计基础理论、相关方法、专业知识和实证分析等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一定的见解或观点。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