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洁 摄影张景瑜)10月17日上午,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推进会第十次会议在中原楼三楼会议室召开。会议聚焦基地建设阶段性工作,系统总结2025年上半年工作成效,科学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全力推动基地建设从“开局破题”向“纵深提质”跨越。校党委书记侯振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红主持。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督察办公室,研究生院,团委,学科建设办公室,本科生院,国际交流部,国际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法学学部各学院负责人,第二期基地创新班带班老师姚培培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对基地建设提出突出“四化”的意见建议。一是坚持“专业化”,着力引进和培养具备坚实国际法知识背景的涉外法治师资队伍;二是推动“定量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数据抓取与分析能力;三是注重“定性化”,确保基地建设全程符合上级内涵式过程性评价发展要求;四是实现“常态化”,规范基地建设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将建设工作融入日常、形成长效。
研究生院院长胡弘弘就基地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进展与下一步重点工作计划作系统汇报。她表示,基地目前已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国际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已初步探索出“课堂教学—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参与全球治理”四位一体的育人闭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适配性,学校将继续围绕“优化培养体系、深化实务合作、强化人才赋能”三大核心方向,从基地创新班提质升级、拓宽国际组织资源、深化多元实务合作、强化师资与学生国际竞争力等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际法学院院长徐伟功传达了第七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高端论坛的会议精神,内容涉及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多重维度:一是加强课程思政与实践导向的深度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二是健全校内领导体制和各单位权责分工,保障工作高效推进;三是立足学科优势,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四是推动协同发展,创新订单式、靶向式及融通聚合的规模化培养模式。
第二期基地创新班带班老师姚培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表达了对未来工作的期许,提出将积极引入国外资深专家与优秀校友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跨文化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随后,各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了下一阶段工作思路与举措,并围绕师资团队、学生生源、资源配置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校党委书记侯振发在总结讲话中,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他充分肯定了各单位的前期工作,并就实现基地建设从“开局破题”向“纵深提质”的战略跨越提出三点指导性意见:一是要充分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用,构建“顶层设计-协同联动-动态评估”三维管理体系,确保建设方向不偏、力度不减;二是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构建核心师资、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平台与项目建设的全链条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建立“多元投入、精准分配、效益评估”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相关投入精准到位、高效利用。
最后,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红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作出具体部署。一是要扎实做好基地年度认定考核的准备工作,同步打造“涉外法治”数字化宣传平台,扩大基地影响力;二是做好第二期基地创新班的培育工作,持续推行“学术导师+实务导师”双轨培养模式;三是聚焦学生实习就业难点,畅通国际组织就业与实习信息共享渠道,确保基地建设在培养高素质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上形成闭环合力,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