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做学问,顶天立地自由人———访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邹进文教授

时间:2015-03-30浏览:212

 

(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第5期,梁思雨 赵增崇)

 

编者按:深邃的目光中透露着对未来无限的遐想,沉稳的语调中凸显着对当下无尽的深思。金秋十月,我们如约采访到了我校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邹进文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他既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辛劳于四尺讲台,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院长,不辞劳 苦,勤勤恳恳,关注学术动态,心系全院发展。

记者( 以下简称“记”) :邹老师,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一 名刚入校的研一新生,我想替所有刚入学的研究生同学问一下,您作为过来人,作为老师,觉得研究生生涯该怎么度过才更有意义?

邹教授( 以下简称“邹”) :作为研究生,更多的是要自主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要学会摆正态度,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用心享受这个过程,你将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刚开始要学好课程,打好专业基 础。与此同时,主动地大量阅读经济学著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每位同学要学会在学习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因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不放弃前进的脚步,定会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 一条。对于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我想要送给他们一首诗: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 足,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真心祝愿这些同学在孤独的研究道路上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守得住未来的繁华。

:我们都知道您本科是学历史的,后来才转战经济这个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曾听一个老师说过,经济学这门学科,你不学到博士,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我们想知道您赞同这句话么? 还有您是怎么发现经济学的乐趣的?

:本科学习虽然内容比较宽泛,但是对经济学也有着清晰的定义与认知。经济学主要围绕着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分析与探究,研究生就要开始规整求新,学会聚焦,明确方向,深入研究。通过研究,要明确这个题目 在国内、在国际上哪些已经有人做了,哪些还没有深入研究,然后求同存异,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学问关键在于创新,做出前人没有做出的内容。创新的方向,则可以从角度选择、观点筛选、搜集资料等方向进行。

:现在我们都有一个困惑,就是关于读研的成本,有的同学读研只是想暂时逃避就业问题,但除了像老师这些行业,进公司等对于研究生也没有特别优厚的待遇,甚至发展还不如本科生,您怎么看? 还有最近留学潮 越来越热,很多同学想出国学习,或者能进行对外交流,您觉得有必要么?

:你们现在正处于 20 多岁的年纪,都应该有一个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既然选择了读研,就意味着已经想清楚了成本收益,就应该不顾一切地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从长远来看,教育成本投入越多,收益必然越 高。毫无疑问,读研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目光高远,不能只停留于眼前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作为一名研究生,你已经属于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已经位于象牙塔的较高层,为何 还要跳下去跟别人竞争呢?对于留学和对外交流,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成本收益的事情。国外一些名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确比国内要好很多,年轻学子有机会还是要多走出去看看,但是前提是要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否则会得不偿失。

:通过研究您的经历,我们发现您有这么三个有趣的身份。您既是一名老师,从 1990 年毕业直到 2005年这 15 年间您都在当时的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任教,而且您也是一名公务员,自 2005 年到 2007 年间您担 任了武汉市东西湖区副区长,同时您现在又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对于这三个身份,相比较而言您对哪一个更加情有独钟呢? 拥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您能否向广大研究生学子在学术研究方面传授 一些经验呢?

:我喜欢的是老师这个职业,因为这个职业要求跟行政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公务员的主要目的是求同,也就是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找出一个更合适、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案来进行实践操作。而做学术是一个创 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思想是自由的、行动也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身躯与思想才能铸就新的学术研究。大学自由的环境为学者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想的徜徉,这也为灵感提供了孕育的天堂。在如此宽 松的环境下,能够自由地进行思想的交流、学术的创新、快乐的学习,这正是我喜欢做老师的原因。

:当下的研究生们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同学为了在毕业时拥有漂亮的简历进而获得公司 HR的青睐,一味的考取各种证书、参加各种实习,而忽视了作为学生的本职其实是要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和搞好学术研究。针对这种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您能给他们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吗?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这取决于你今后想干什么,你要进入企业上班,那么这些证书可能会对你大有裨益。但是如果你要进入学校、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相比之下,考取证书只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现在的研究生,我想要说的是,大家不要一窝蜂的都去考取证书,比如学习哲学的,你也去考注册会计师,我想这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学行政管理的、社会学的,随波逐 流的考证,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也荒废了本专业的学习,这样就得不偿失了。研究生其实已经是这个行业中“象牙塔”的较高层,既然已经在高层,为何要从象牙塔上跳下来,与下面的人竞争呢? 你看我是学历史 学的,现在就生活的很好,有些学会计学的却不一定生活得很如意。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业,这样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当前许多学术型研究生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同时很多同学也想要了解学术研究及论文发表的相关事宜,我们知道您先后在日本《中国研究》及国内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30 多篇,在学术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您能向广大研究生传授这方面 的相关经验和建议吗?

:论文最重要的就是选题,正所谓“题目选对了,论文也就完成一大半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选题,都感觉这个题目可以写,那个题目也可以写,最终论文写得不尽如意。选题,首先要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围绕 着这个方向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唯有阅读大量的文献,你才能知道哪个问题研究的观点还不对,哪个问题研究的深度还不足够,我们应该有新的研究。文献的阅读是第一步,这个过程需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研究生 期间时间有限,导师的指导可以为你节省时间成本,因为导师比你先走一步,所以跟老师的研究方向契合是比较好的,这样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你提供足够的帮助。第二步就是要做文献综述,你要明白这个方向前 人做了哪些文章,前人做的文章还有哪些不够,我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之后,就是知识的输出过程,你要通过文章,明白前人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性的学术文章。

:“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牵动我国经济发展命脉的问题,农民问题更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知道邹院长非常关注农民问题,一直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呼吁呐喊,期望改变农民的生活和发展现状。我想请问,您为什么如此关注农民问题,您对当前的农民问题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吗?

:我认为,首先这源于一位学者的良知,是自己的内心要求自己为农民兄弟说话。农民工没有代言人,这需要我们这些有学问的知识分子来为他们的权益摇旗呐喊。不应该是知识分子,而应该是社会上所有有良知 的人都应该关注农民工问题,为他们说话,替他们申诉。

农民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目前城市化进程很快,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 市成为市民,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占比很大的部分,这部分的稳定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城市的发展速度和稳定。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过去的单一型人才,而是更加青睐于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我们了解到,邹老师您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读的是历史学专业,而在之后的科研教学工作和博士阶段学习中却修读了经济学。请问这样的学科跨度对您现在的学习及工作是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您对广大研究生 学子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怎样的建议与指导呢?

:我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本科和硕士阶段是学历史学的,到了博士阶段,我又学习了经济学。所以在我之后的研究方向上,我选择了两个学科的边缘地带的经济思想史这一块。每个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本科学数学的应该在计量经济学方面拥有优势,但是在经济学理论上就稍显不足。跨学科既有优 势,又有不足。关键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并发挥之。科学研究的产生一般都出现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跨学科的背景,可以使你拥有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才会有不同的新发现。

历史上很多大经济学家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经济学的。譬如,亚当斯密是学伦理学的,配第是个医生。目前 我国的许多经济学家之前也并不是学习经济学的,上海财经大学的田国强教授以前是学习数学的。我想要说的是,不要把跨学科当成一种负担,而要把它作为一种优势。充分利用跨学科的优势,让它真正成为学术研究 的强大推动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一直致力于为广大研究生学子提供一个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虽然已经在广大师生当中受到许多好评,但是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请问您是如何评价我们《研究生学报》的? 您对于完善学报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学报的立身之本在于学术性,你们一定要把优质的稿件集中于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很多同学第一次发稿可能更多不是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而是发表在你们《研究生学报》上,所以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我想你们应该注意三点:

第一,我想你们应该定期进行组稿,由主编和指导老师拟定一个热点话题,向广大学生征集稿件,提高大家 投稿的兴趣。

第二,我认为学术研究需要大力鼓励,其中需要一个激励机制。稿费激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于学术研 究,我们应该尽力鼓励。适当提高稿费,可以激发广大同学进行学术创作的热情。

第三,编辑作为审阅稿件的主力,也应该提升自身的能力,主动去学习各种计量软件,学习各种基础理论知识, 努力让每一份优质的稿件都得到妥善的处置,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投稿人负责,更是对整个学报负责。

 

邹进文教授简介

邹进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 年、1990 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分 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 年进入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93 年加入民革,1999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 2002 年在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经济 思想史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 年起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财 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思想史专业博( ) 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湖北法治经济 研究会会长、湖北省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主要学术著作有《民国财政思想史》、《公司理论变迁研究》、《管子与商战智慧》、《社会经济病态寻根》、 《中国货币思想史》、《儒商法典》等。其中,《管子与商战智慧》一书在中国大陆出版中文简体版后,又分别在台湾、韩国、乌克兰以中文繁体、韩文、乌克兰文出版。学术成果获武汉市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湖北省人文社科 二等奖等奖励。另在日本《中国研究》及《中国社会科学》( 中英文版) 、《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社会经济体制比较》、《历史档案》、《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40 余篇。如今,邹院长已经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带领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全体师生向新的阶段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