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6期,邓亚娇 张晓萌)
编者按: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初冬时节,我们如约采访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黄玉烨教授。这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不倦、硕果累累,丰富的访学经历更是让她具有开阔 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思维。这位气质不俗的女性,品行以范、育德树人,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有独到的见解。这种兼具学者儒雅与女性优雅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
记者( 以下简称“记”) : 黄教授,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据我们了解,作 为法学博士,您曾分别于 2004 年,2006 - 2007 年应邀赴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法学院和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肯特法学院作访问学者。能否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求学和访学经历,以及您的感想和启示呢?
黄玉烨( 以下简称“黄”) : 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是我们学者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经历。对我而言,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主要有两方面的感受。首先就是去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学习对方的先进制度,推荐我们国家 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我除了两次作访问学者之外,每年还会参加很多国际会议或者是去国外讲学,包括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我们在进行国际交流中,与国外的学者共同进行探讨、研究学术问题,学习对方先进的 制度。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舶来品,西方国家尤其是像欧美国家,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很先进的,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我们研究知识产权要有一个国际视野,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制度的同时,也要推荐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因为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起 步比较晚,现在也是经常被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所指责,说我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但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么短短 30 年的时间里,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而且还是比较高水平的,其实已经很不容 易了,所以我在国外也积极地推荐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每当和国外的学者聊天时,一些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经常会指责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我就会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也有一套完善的高水平的知识 产权保护制度。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有一个发展的历程,美国在 18 世纪也是最大的盗版国家,当时英国最 头疼的就是美国,因为他们非常不注重对英国文学作品的保护。
其次,我觉得出国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去感受异国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以及他们的风土人情。各个国家的 文化、经济、政治和历史背景都不一样,我们从书本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国外的介绍,但是出国是一种真正的感受,一种经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如此。在文化理念方面,各个国家都给我不同的感受。比如 说在美国,就能感受到美国那种开放的理念,尤其是在人才的使用上,只要你是一个人才,能够为它所用,它就会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你,不会有排外的心理。也正是感受到了美国这种开放的理念,才真正地了解到了为 什么美国会如此的强大,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在德国就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严谨; 在日本,就能感受到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执着、顽强不屈。这其中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在美国感受也特别多。美国的企业一般无形资产都会占据企业总资产的 80% ,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的价值。我参观了摩托罗拉、高通等几个企业,感受到了他们对创新的重视。如摩托罗拉, 其占有的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作为研发机构,其占地远超过生产车间。再如高通,它门前的 1400 多块玻璃墙,就 代表了他们 1400 多项专利。
记: 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辉煌的科研成就,您于今年顺利地遴选为我校博士生导师。同时,您作为我校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也是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委员会副秘书长,在学术人才培养方面想必有 很多宝贵的经验。那么您能否谈谈,我们研究生应该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您能否为我们推荐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呢?
黄: 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就是“开卷有益”,不仅局限于我们的专业,各个领域的书籍都应该涉猎。比如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有关哲学、伦理学、社会 学、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该涉猎,而且还应该多关注时事政治。“读好书”就是要有选择性。要在涉猎面广的基础上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有益的书。“会读书”就是读书要有技巧,要掌握读书的方法。 比如我们的专业书,第一遍就是通读,第二遍则是精读,同时还要做笔记。除专业书以外的其他书籍,就可以泛读,有助于视野的开阔。另一方面,就是理论要联系实际。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垒实基础,同时也要能够与 实践相结合。我们的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研究生绝大多数还是要进入实务部门,从事实践工作,所以你们的学习和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也正是这个道理。
记: 您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负责或参加教育部、司法部和科技部的多个研究项目,参与编写《知识产权领导干部读本》等教材,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20 余篇,多次被《新华文 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摘登。那么,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学术研究上的心得? 并就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向广大研究生传授一些经验、提一些建议呢?
黄: 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今后肯定是要从事学术研究,要读博士,成为研究型的高水平人才。那么,我觉得要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话,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其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二,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其三,要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我也想提两个建议。首先,在学生阶段,要进行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著,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即从模仿到创新。在最开始写论文的时候要进行模仿,看看他人的研究成果,不 仅包括他人的思想观点还包括他人的文字表达、谋篇布局以及语言上的组织。其次,要善于学习,用心思考,勤于写作。
记: 近年来,您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在您的很多研究成果中,都体现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理念,如参加司法部重点项目《WTO 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研究》,又如您的专著《知识产权国际保 护制度研究》等。那么,您认为国际化的理念在知识产权领域有何独特之处呢? 另外,您觉得我们研究生应该如何培养学术上的国际化理念呢?
黄: 首先关于知识产权国际化问题,现在我们知识产权的国际化水平已是很高了,尤其是从 1993 年《TRIPS协议》通过以后,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显现出了国际保护一体化的特征,同时也是由于《TRIPS 协议》的争端解 决机制以及它将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能够实现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系于上世纪末也已经建立。国际化的理念是比较重要的,无论是我们老师做研究还是研 究生做研究,都要求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同时还要有本土情怀。要能够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既要顾及国际形势又要考虑我国的国情,而不是一味的把国际公约拿来就用。
我们的研究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国际化的理念,多关注我们学术领域的国际化问 题,同时还要去研究它。现在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不管哪个领域,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有国际化的视野。
记: 我们留意到,您非常关注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问题,发表了多篇在学界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如《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目标论纲》等,您于 2011 年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民间文艺权益保护高峰论坛”并作主题演讲,还于 2010 年对“土家文化法律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 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实地考察。那么,能否请您谈谈,您为何会关注这一问题? 以及您认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中 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黄: 民间文艺选题的研究,最早源于我参与我的导师吴汉东教授的一个课题———《走向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分给我的任务就是研究基因专利的保护,基因专利与基因资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基因资源、民间文 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国家传统的优势资源,所以做完这个课题后我就从基因专利的研究转向了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向上来,这其中也包括民间文艺。直到 2003 年我做博士论文,就定了这个选题,然后一 直研究到现在。
我觉得研究基因资源、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很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生存面临着危机,很多都濒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了,所以亟需我们去抢救和保护它。其次,我们研究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同发达国家相抗衡,同发达国家这种高水 平的知识产权保护相抗衡。我们国家有 5000 年的文明史,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传 统优势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法律保护。而传统文化又是现代文化的创新资源,目前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虽然很高,但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只保护现代知识,现代文化,现代创新成果。这些现 代知识、现代文化、现代创新成果都是建立在对我们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基因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的使用基础之上。我们提出这一保护其实就是要同发达国家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相抗衡。
记: 您不仅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了我校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助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而且,您还有着一流的英语水平。那么能否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生活的关系? 能否请您就如何协调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给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些建议呢?
黄: 我觉得教学、科研与生活的关系,其实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一关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女同志来说。有很多女同志成家、有孩子以后,就会被家庭琐事和孩子所拖累,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工作受 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女性,一个职业女性,非常有必要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一个女性,首先是一个职业女性,工作是很重要的。而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与科研,所以自我 担任老师以来也是在不断地学习。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终身学习,当然,这本来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有助于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一个老师很有必要处理好。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好老师,那么做一个好 老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应当有所作为,首先要教书育人,这是老师最主要的工作,要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要让学生满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然后对于科研来说,它既是一种研究,又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做研究以后,才会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才有心得体会来和学生进行交流,科研本身也是为教学服务的。
除了工作以外,对于一个女性,生活、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在工作之余,也要顾及家庭、照顾好孩子。为了 把工作做好,把家庭关系处理好,确实要付出很多,要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所以我经常说我的娱乐生活就是管孩子。
关于英语的学习,就是要把英语当作现在学习和以后工作的工具。我们现在的研究生英语都很好,研究生 大多都很会英语考试,过英语 4 级、6 级,甚至是专业 8 级,以及托福、雅思。我觉得考试是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将英语作为现在学习和今后工作的工具。听说读写都很重要,要能够用英语与人交流、 能够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能够用英文来写作。研究生阅读英文原著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养成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熟悉了有关的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以后,读起来也是很快很容易的。
记: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也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加强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是促进两者互动关系的关键一环。您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能否谈谈应该如何增进研究生与导师间 的交流,以构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理想模式? 您觉得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互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黄: 我觉得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亦亲”。我们以前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但是我觉得“亦亲”也很重要,就像亲人一样,像我们年纪比较大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一 样,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也希望学生能够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家人,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大哥哥、大姐姐。如果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为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还是亲人的关系,我觉得一切的问题都能够 得到很好的解决。老师要像亲人一样全方面地关心学生,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还包括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也希望学生能够信任老师,既跟老师学习知识,还把老师当作是朋友和亲人来进行思想的交流。我们的导师是有足够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是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的。
记: 目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都趋于本科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其应有的学术水准,不少课程只是本科阶段的重复加深; 课堂上,依然是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讨论、研究的学术气氛稀薄,对此,您怎样看待我校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呢? 您认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下,广大研究生又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呢?
黄: 我觉得,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研究生的老师来说,她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方法,传授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方法。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对于学生来说,很重 要的一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我们现在的这种教学模式之下,我们的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被动地来学习,缺乏主动性。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比如我在美国访学的期间,也跟着他们一起上课,发现他 们的课堂非常活跃,老师基本上不主动讲课,而是在课前就布置几个问题和参考书目,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就是在老师的主持下,所有同学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非常活跃。我们的学生通常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就 等着课堂上老师来讲,已经养成了这样一个不好的习惯。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本身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应当去主动学习。
记: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明年就是我校《研究生学报》创刊三十周年了。请问,您是如何评价我们《研究生学报》的? 同时,为了促进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您能否给我们提一些宝贵的建议?
黄:《研究生学报》我是非常看重的,比如我们学院的学生评优的时候,我是建议把《研究生学报》定位为一个正式出版的刊物,因为从质量来看确实是办得不错。应该说,它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 习平台,同时也给我们研究生发表研究成果和积极地做研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在其创刊三十年之际,也希望《研究生学报》今后能够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研究生的学习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能够继续开 拓创新,追求卓越。
黄玉烨教授简介
黄玉烨,女,1970 年出生,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助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委员会副 秘书长。从事知识产权法、民商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校首届( 2004 - 2006 年度) 青年优秀主讲教师,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研究》子课题的负责人,司法部重点项目《WTO 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研究》以及科技部研究项目《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的主要参加者。著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 合著)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 合著) ,参与编写《知识产权领导干部读本》、《21 世纪创新教材—知识产权法》、中央党校教材《知识产权法学》、《竞争法通论》等教材。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摘登。2004 年应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法学院邀请作访问学者,2006- 2007 年应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肯特法学院邀请作访问学者。
一、代表性著作
1.《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2.《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 合著) ,法律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3.《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 合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4.《知识产权领导干部读本》( 教材)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5.《21 世纪创新教材—知识产权法》( 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二、代表性学术论文
1.《著作权合理使用具体情形立法完善之探讨》,载《法商研究》2012 年第 4 期。
2.《我国餐饮特许经营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载《科技与法律》2010 年第 1 期。
3.《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载《法学杂志》2009 年第 8 期。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载《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5 期。
5.《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载《中国法学》2008 年第 5 期。
6.《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目标论纲》,载《法商研究》2008 年第 1 期。
7.《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与著作权法的关系》,载《中国版权》2007 年第 2 期。
8.《浅谈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载《科技与法律》2005 年第 3 期。
9.《知识产权与其他人权的冲突及其协调》,载《法商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0.《论我国著作权转让登记公示制度的构建———从著作权的" 一女多嫁" 谈起》,载《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 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
11.《论我国民间文学法律保护的立法模式》,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2.《知识产权利益衡量论———兼论后 TRIPs 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4 年第 5期。
13.《药品专利保护与权利限制》,载《电子知识产权》2003 年第 10 期。
14.《基因技术环境下专利制度之发展》,载《律师世界》2002 年第 2 期。
15.《人类基因提供者利益分享的法律思考》,载《法商研究》2002 年第 6 期 16.《基因技术的可专利性与投资保护》,载《律师世界》2001 年第 11 期。
三、主要研究课题
1. 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高铁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对策研究。
2. 2007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
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 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研究。
4. 司法部重点项目: WTO 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研究。
4. 科技部研究项目: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