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第5期研究生学术与人生发展专题
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每一次过渡到更高的学习阶段时,我们都会发现已经习惯的学习方式不太适用了,又需要经历新的一轮进化过程,从最初的不适应、迷茫,到逐渐适应,不断搜索,直至找到新 的、合适的学习方法。现在,大家从本科阶段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管是从教学模式,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变,需要大家从学习方法、生活状态甚至心理状态上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尽快的适应新的学习阶段。 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业性加强了,教师讲授的部分却减少了,同学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课余时间很多,怎样利用这些时间呢? 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人天天泡图书馆,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的、非专业的知识; 有人疯狂做兼职,为自己赚点生活费; 还有人无所事事,过一天是一天。三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不可否 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更要专注于学习。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更加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在充分权衡自己的眼前利益 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不管学什么课程,都能事半功倍。学习能力是一种很宽泛的概念,我在这里跟大家谈一个小的方面: “提问”能力。在给研究生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都没有,只会一味 的学。不管是教师授课,还是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只听,而不问,这样怎么可能把知识学好、学通、学精! 不善于提问,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只是一味的学习,一味接收,而没有思考,没有想过为什么。当然,这种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一种“标准答案式”的学校教 育,老师会对我们说,“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最后评价你的还是考试,如果考试时你这样答题肯定不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是答题时,你必须按标准答案做”。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国家的学生从来都只是被动 的接受者和倾听者,缺乏自主与创造性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教育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果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国的大学“不仅没有实行美式的通才模式,也丧失了苏式专才模式 的优点”。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 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 出的人才?”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自 2000 年设立以来,共有 24 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 15 个是 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 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面对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生要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提高,不管是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我们也是从小就被教育的,但是光有口号,“如何思”,“如何疑”,却是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我培养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惑”,那老师也没法“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同学都知道,在线性回归模型中,估计回归系数时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法,它能保证模型的估计误差达到最小。而在建立的估计的回归方程之后,第一个需要做的检验就是检验模型 的拟合优度,计算判定系数。那么,既然最小二乘法已经是让误差最小的估计方法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我曾经在课堂上不止一次的问过这个问题,但是很少有同学能给出正确的答案,甚至大家很惊奇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说明多数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在学,而没有思考,没 有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学到表面的东西,而发掘不了深层次的内容。很多同学读书就是读书,只是了解书中的内容,但是没有思考,没有把书读懂,所以经常是考试之后就遗忘了,以至于在后续课 程的学习中,需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时,大家觉得那么的陌生,一点印象都没有。只有当你把书读懂了之后,才能体会书中的思想,才能为你所用,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而怎么才能真正的读懂一本书? 重要的是学思 结合,看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分组讨论时多问为什么,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 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方可有成。没有思索的学习是僵化,没有学习的思索是虚浮。思的过程不仅是追根究底的过程,也是筛选剔除的过程。所以,正确的读书方法是: 既学又思,既思又学,从学中思, 在思中学,二者缺一不可。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在现代社会,学与思的不断更新,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出现,已成为创新者的不断追求和创 业者的手段、抓手,只有这样我们事业的发展才能永不停顿、勇往开拓、永远向前。 作者简介:邹娜( 1982— ) ,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