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优博论坛 第8期】简筱昊:刑法规范中的程序性要素研究

时间:2021-11-16浏览:319

【编者按】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我校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我校每年评选出数十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凸显研究生培养质量,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此,本栏目聚焦中南大博士研究生产生的对解决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大理论价值、社会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充分发挥朋辈榜样力量,激励在校研究生继承学术传统、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加快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简筱昊:刑法规范中的程序性要素研究

【作者简介】简筱昊,曾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专业,2021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程红教授,2020-2021学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研究背景】刑法学界对于影响犯罪成立和刑罚发动的实体性要素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对于同样具有前述作用的程序性要素的研究却是相当匮乏。目前程序性要素在犯罪论或者刑罚论上的体系定位尚不明确,它的司法适用仍然处于游离不定的飘渺状态。为了使学术界对行为人以外的主体实施的行为在犯罪论或者刑罚论上的体系定位有个一致的认识,使司法机关对程序性要素的司法适用获得统一的理论支撑,遂选择以《刑法规范中的程序性要素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研究价值】研究程序性要素可以丰富犯罪论体系的相关内容,但是最直接的理论意义是统一程序性要素的概念内涵,明确程序性要素的理论根基,纠偏程序性要素的功能价值和理清程序性要素的体系定位。此外,可以推动程序性要素理论体系的中国构建和中国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适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程序性要素的司法适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主要内容】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对程序性要素进行规范文本考察,提出了程序性要素的概念内涵、规范变迁及分类情况。第二章研究了程序性要素的理论根基和功能风险。第三章梳理了程序性要素体系定位的主要观点,并认为应当类型化地界定其体系地位。第四章确定了程序性要素的生效要件,并研究了启动主体消极作为和相对人变动对程序性要素效力的影响。第五章围绕实务中可能出现的程序性要素与刑法基本理论或者原则的冲突展开研究。第六章对未来可能需要在立法中修正的问题,提出程序性要素在规范设置方面的完善建议。

【创新之处】

1.刑法学界实体性要素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对程序性要素的研究则十分匮乏。论文正是在相关问题研究非常欠缺的背景下,对程序性要素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初步尝试。

2.论文主张应当类型化地界定程序性要素的体系地位,尤其是将程序性要素区分为事前的程序性要素与事后的程序性要素,并且提供比较可靠的区分标准。

3.进行跨部门法学研究,确定程序性要素的一般生效要件,并对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程序性要素与刑法基本理论或原则的冲突进行协调。

4.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肯定被害人在程序性要素启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根据自然犯与法定犯的特性分别建议取消和增加部分程序性要素。

研途心语

相较于读研的“兵荒马乱”,读博或许更需要我们“胸有成竹”。对于很多人来说,攻读硕士学位,只是求职路上的一个过渡,缓冲下自己即将踏上社会的迷茫。但是读博却要求我们对未来的职业拥有清晰的规划,是因为单纯的兴趣使然,还是因为需要以博士学位作为找到良好工作的“敲门砖”?如果我们不存在明确的目标,读博可能会成为“沉默成本”,因为不少工作更看重经验而非学历。就我个人而言,读博符合我的个人追求和家人期望。读博首先是我慎重选择的结果,因为我不满足于硕士阶段对知识的浅尝辄止,更留恋于校园和谐安宁的氛围。读博还是我家人乐于看到的选择,毕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浸润了中国人几千年。

人生是一场旅行,读博又是一场修行。“内卷”的社会环境让当下的每个人都过得不怎么轻松,以至于“躺平”成为不少人的无奈选择。但是人生终究是一场美妙的旅行,沿途有很多风景等着我们,就看我们以什么心态去面对。读博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因为很少有人不“褪一层皮”、“吐一些血”就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和穿上红艳的博士学位服,如此这般,我们也能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的苦难。读博期间,科研就是那“虐我千百遍,我待如初恋”的小可爱。当无数个呕心沥血的夜晚换来“建议另投他刊”的退稿通知时,你纵有万般无奈,仍要轻轻扪问“问题出在哪了”,然后继续以所剩无几的头发加以慰藉,仿佛它未曾虐待过我。但是,当稿件被接收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又足以激荡至灵魂深处,让人欲罢不能。所以,即便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发了不少普刊,我仍然会坚持让它们在普刊出落,证明我的博士生涯是活的。

至于如何做好科研,前人已经给了我们不少劝诫,而我所践行的是“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要求我们经常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需要我们不断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只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也得跟上,好笔头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一篇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自己写,老师改和编辑编,自己的行动是一切的开端。此外,我们还需要谨慎发言。虽然言论自由,但是对于专业内容的发言,至少我们首先得自己确信,不能够张口就来。否则,除了贻笑大方,就是自毁声誉。

工作总是会有的,你需要做的是选择哪一个。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所以从职业规划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究竟需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明确目标以后,需要做的是合理分配论文写作时间和找工作时间。不少人都是在论文写作完成后,全身心投入找工作,这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硕士论文或许是可行的,但是体量大的博士论文不允许我们单线作战。所以要学会如何一边写博士论文,一边寻找工作,做好时间精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