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显明等法学教育家指导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申报工作

时间:2022-10-14浏览:729

10月11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评议会在中原楼607会议室顺利举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付子堂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青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原校长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宗科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张守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杜焕芳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教授等,对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进行指导。会议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莉主持,校党委书记栾永玉致辞,研究生院院长胡弘弘,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法学院教授张德淼,校督察办副主任、法务部副部长、思政课教授刘筱彤,研究生院副院长魏永长,法学院副院长肖志远、李俊等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栾永玉书记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从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大力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我校近期法治人才培养的进展和成效。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努力,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法治人才培养效果。


随后,陈柏峰教授和张德淼教授分别对团队教学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柏峰教授团队着眼法治中国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和遵循法学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机制和方法,以“经典”阅读和“经验”训练为驱动力,实现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全面结合、思政元素有效嵌入。通过开展经典阅读计划、经典理论课程、田野调研活动、法治实践活动、系列创新课程,形成了“经典”阅读和“经验”训练双轮驱动的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张德淼教授团队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法治应用实践能力为导向,以“法学理论、社会治理专业研究生硕博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抓手,通过全国首创法治评估学课程,挖掘“小组探讨沉浸式学习”,创造性地应用“MOOC+线下教学+研究中心实践”,实现“教+学+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囊括“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的法学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模式。

接下来,会议进入专家评议环节。评议环节由徐显明教授主持,各位法学教育专家分别就两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

专家组认为陈柏峰教授团队的教学成果,政治方向正确,时代特色鲜明,致力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导学机制和团队育人等方面都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示范性。该教学成果有效解决了法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法学研究生培养能动性不足、思政元素与法学专业学科体系衔接不畅等问题。对国内高校及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法学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设计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教学成果已在多家国内著名法科院校获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形成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

专家组认为张德淼教授团队的教学成果,政治方向正确,设计思路清晰,育人成效显著,服务法治社会评估成果丰硕,对于打破相关二级学科专业壁垒、落实法治评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实现法治评估教育与法治实践的有机衔接、推进研究生传统法学教学教育改革、带动导师队伍建设等,均有显著成效,受到众多法科院校的高度评价,为开展相应的“法治评估学”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姚莉副校长作总结发言,她向专家组对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提供的指导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结合专家组的评议意见,对两项教学成果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她指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要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希望教学团队在申报成果的过程中提高政治站位,将中国故事与中南大的故事更加紧密的结合,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校的教学成果,以更加积极、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