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研究生特色课堂(第一批)征集建设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5-09-30浏览:72

各研究生开课单位: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战略及“十五五”规划要求,构建高质量研究生课程体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经研究,学校决定启动研究生特色课堂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特色化、课程体系结构化、课程建设平台化和培养环节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遴选一批教学质量高、示范效应强的特色课堂,构建研究生特色课堂库,通过资源倾斜与机制创新,推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契合。

 二、特色课堂类别

 本次征集的研究生特色课堂包括以下9类,具体要求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统领,构建“理论铸魂+分域深耕+实践赋能”三维课程体系,切实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等分领域思想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实践教学活动(如专题调研、政策解读讲座等)。

(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核心,将家国情怀、学术诚信、行业伦理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需提供至少3个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典型案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培养研究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责任担当与职业道德素养。

(三)外语能力提升课程

 聚焦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应用(如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会议发言),课程需包含至少1个国际学术模拟实践环节(如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发言、英文论文修改workshop)的外语类(含公共必修课)课程。

(四)学科基础课程

 围绕一级学科核心知识点,构建“经典理论+前沿动态”内容体系,需明确列出课程涵盖的3—5个一级学科核心知识点及对应的前沿动态案例,强化研究生对学科底层逻辑与方法论的掌握,为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五)学术创新型课程

 面向学术学位研究生,强化“问题意识—方法训练—创新产出”的学术能力链,课程需包含至少1个学生学术创新实践任务(如撰写学术研究方案、参与小型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追踪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原创性研究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包含:前沿动态类、科学方法类、学科交叉类等模块。

(六)实践应用型课程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聚焦“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知识转化”闭环,需至少与1家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践教学内容,提供不少于10个行业真实案例,培养研究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行业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课程内容包含行业真实案例库、实践技能锻炼、职业素养、产教融合项目等模块。

(七)交叉融通型课程

 满足研究生跨一级学科选修,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至少2个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工具,需明确说明跨学科内容的融合方式及对应的教学模块,培养研究生解决复杂交叉问题的创新能力。

(八)“AI+”赋能研究生课程

 聚焦“数字+”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课程需包含至少1AI工具实践应用任务(如运用AI工具进行数据处理、科研模型构建),强化研究生运用AI工具解决科研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九)全英文的国际化课程

 采用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对接国际一流学科课程标准,需提供课程大纲与国际一流高校同类课程大纲的对比分析报告,引入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如海外专家讲座、国际教材章节),培养研究生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

 同一个课堂仅可申报1类特色课堂,若课程同时符合多类要求,由申报单位根据课堂核心特色选择1类申报。

 三、特色课堂推选要素

 推荐课堂除需满足上述类别基本要求外,还需综合考虑以下要素:

(一)督导听课情况:需至少2名听过课的督导联名举荐。近4个学期期间的督导听课评分≥95分(一次及以上,需提供完整的听课评分表复印件),课堂特色说明(不少于300字)。

(二)学生获得感情况:不少于5名学生的实名推荐意见,原则上由研究生班级代表、研究生会干部或课程学习委员推荐。学生满意度≥95%,推荐意见需包含学生姓名、学号、联系方式和推荐理由。推荐理由需涵盖“教学满意度”“知识吸收度”“科研启发度”三个维度,三个维度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教学案例或个人学习收获进行阐述(每个维度阐述不少于200)

(三)学院综合评价情况:课堂抬头率、互动率和前排就座率情况和课堂特色说明(不少于300字)、学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推荐决议等。

(四)课程覆盖面情况:优先选择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特色课程进行推荐。

 四、推选流程

(一)多渠道举荐(2025108日—1031日)。同步开放督导举荐、学生举荐和学院举荐三个渠道,三类推荐主体可分别或共同填报推荐意见表(见附件1)和有关支撑材料。各举荐主体需在103117:00前将纸质材料(一式两份)提交至学院,电子版材料发送至学院指定邮箱(提交地址、邮箱地址由各学院自行公布)。

(二)学院综合筛选(2025113日—1110日)。各学院需组建筛选工作组,由学院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骨干教师代表(不少于5人)组成,对举荐材料进行合并审核。本学期各学院推荐2—7个特色课堂,确保推荐课堂覆盖至少2类,同类课程占比不超过50%

学院需形成《XX学院研究生特色课堂推荐名单及汇总表》(见附件2),并将推荐材料(含各举荐渠道原始材料复印件、筛选意见、汇总表)报送至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纸质版一式两份,电子版发送至研究生院培养办刘老师)。

 五、后续建设实施计划

(一)特色课堂库构建(202511月—12月)。学校将组织评审确定校级研究生库名单,并在研究生院官网公示。

(二)课堂质量提升(2026年起)。学校认定的特色课堂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项目库,给予每个课堂2-3万元建设经费。优先推荐特色课堂团队成员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研修班专项培训。

(三)教学绩效奖励(自2026年起,按自然年度实施)。学校认定的校级研究生特色课堂建设情况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单位评价体系,同时在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相关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

(四)共享机制建设(2026年起)。学校在研究生院官网开设“特色课堂”宣传栏目,并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推广。建立跨校、跨学院、跨专业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机制。

(五)示范课程培育(2026年起,每2年遴选1次)。从校级特色课堂中遴选10%—15%纳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培育库”,支持课程组制作课程纪录片,并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平台宣传推广。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征集工作,认真组织推荐申报,确保课堂质量。工作过程中如有疑问,可联系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联系人:刘老师,联系电话:027-88386680


 附件:

 1.研究生特色课堂推荐意见表.docx

 2.学院研究生特色课堂推荐名单及汇总表.docx


研究生院

2025930